竹枝词九首(其六)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题解
刘禹锡于长庆二年(822 年)任夔州刺史期间创作了《竹枝词九首》。夔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这首诗围绕夔州著名的滟滪堆展开,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以及人心易变的感慨。
逐句赏析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诗的开篇点明地点,夔州城西门前的滟滪堆,傲立在江水中。“滟滪堆”是瞿塘峡口的一块巨石,它年复一年地经受着江水波浪的冲击,却始终坚不可摧。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滟滪堆的坚韧,以自然之物的永恒与强大,为下文的感慨做铺垫。这里的滟滪堆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象征着一种坚定不移的力量,在江水的汹涌冲击下岿然不动,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前两句对滟滪堆的描写,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诗人“懊恼”人心不像滟滪石那般坚定,人心容易变化,就像年轻人的行踪,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飘忽不定。“懊恼”一词直接表达出诗人对人心易变的无奈与不满。这里将人心与滟滪堆进行鲜明对比,以石头的坚定不移反衬人心的善变,生动地揭示了人性中不稳定的一面,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
作品特点与创意
特点
1.对比鲜明:通过将滟滪堆的坚不可摧与人心的易变进行强烈对比,突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世事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鲜明的反差中引发思考。
2.借物抒情:借助滟滪堆这一具体的自然物象,抒发对人心和世事的感慨。诗人不直接阐述抽象的情感,而是将情感寄托于眼前所见之物,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富有韵味。读者可以通过对滟滪堆的形象感知,更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懊恼与无奈。
创意
这首诗的创意在于以独特的视角,从一块江中的巨石联想到人心的变化。一般的诗词多从人事直接抒情,而此诗却先着力刻画自然之物的特性,再由此引出对人性的思考,构思巧妙,别出心裁。以自然景观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人性和世事,拓宽了诗歌的表达领域,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名家评价与地位
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在唐代诗歌中独树一帜,此诗作为组诗中的一员,以其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受到关注。它在古代诗词中,为借物抒情、以自然喻人事的创作方式提供了优秀范例,丰富了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其对人性和世事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普遍性,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广泛共鸣,在古代哲理诗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诗人在观察自然、思考人生并将其融入诗歌创作方面具有启发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