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远山支教的第12年,接力棒永远年轻,又一批青年大学生远赴5000里外的云南鹤庆,克服近3000海拔的落差,和白族娃娃共同度过难忘的21天。
目前,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揉进了时光里的记忆,掺杂着欢声笑语、清澈眼神、相互约定,成为了西南边陲民族村小的一段风景。
从暑期社会实践当中,尤其是远山支教当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
与辅导员、与青年大学生、与当地老百姓,从不同的视角来看这场双向奔赴的青春约定。
每年都会有同学是“老队友”,上一次参加,这一次继续参加,从队员变成队长。
这一次也不例外,爵同学是彝族同学,对西南边陲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从“社恐”到外向,从稚嫩到全面负责,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俨然是一个小管家。
工作安排得到,也都都到了同学们的认可,组织管理、协调沟通等隐性的能力得到了提速。
最值得欢喜的事,安同学也是第二次去,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他承担了外宣文案的工作,每天晚上定时精选图片、编辑文案,积极投稿。
话虽不多,但是行动上已经证明了他是一个肯吃苦、能奋斗的人,他有责任心,有担当。
因为是自费项目,完全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对生活的热爱,想做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这本身就是非常值得点赞。
既是“当老师”,更是“做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历练里,我们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成长,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纯粹的经历。
支教团之前都是我一个人“单打独斗”,一晃十年过去了。
年岁逐增,在思维习惯、能力提升上不免有瓶颈,从第11季开始,已经有了团队的力量,年轻的辅导员自发加入其中,接力棒已然接起。
第12季,年轻辅导员老师再次加入团队,从前期策划到方案落地,从非遗创新到思政教育,一堂《在希望的田野上》思政课脱颖而出,育人的力量不断在增强。
也是临时看到了图片,结合“希望”这个关键词,结合支教团12年的风雨历程,辅导员着手准备,再次把青春的双向奔赴,把成长成才的希望的种子厚植在西南民族村小,厚植在远山深处,厚植在乡村田野。
是啊,这不就是实践育人的力量么?
辅导员和青年大学生学习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同样也是自己做饭,也是住在招待所,同样去面对艰苦环境,同样去完成实践目标,这难能可贵的不就是辅导员的思政成效么!
对于白族娃娃来说,我想,至少让他们的暑假不再单一,有期待,更有成长。
从当初12年前的六年级同学考取重庆大学,就不断有着好消息传来,通过学习去改变自己的未来,这一下有了具象化。
山外来的大学生终于让白族娃娃们明白了,原来山外的世界可以更加精彩。
支教团成了辛屯很多孩子的一种牵挂,即使在外地求学,读高中,也会在假期回到新登小学,和当初一样,和我们的支教大学生们沟通交流。
每年去,都会有一些孩子回来,聊学习、聊未来,他们的脸上增添了很多的自信,在回忆当初参加远山夏令营时都能如数家珍,回忆满满。
那些清澈的眼神、纯真的笑容,那些刚从树上采摘的山梨,那些校门口的温暖等候,都会让支教大学生们难忘,白族娃娃给与我们的太多了。
时间在变,地点没有改变。
参加支教的同学在接力,我们两校之间的情谊没有改变。
每一次看到远山,听到远山的呼唤,总在说,做一件关于爱和希望的事情,坚持去做,我们的大学不遗憾,我们的人生不一样。
经历了暑期社会实践,这次难得的21天,必将成为未来我们更好的动力,汲取更多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好,大学生是,白族娃娃是,我们也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