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关于老子四道的答疑

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答:翻译: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其属于柔道的方面。大道无形,感化世人,能够达到很高的效果,正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大道无形,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师德之道,属于人性美好满足的一面,带给学生春晖般的温暖和包容,大爱化形有形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感化学生们不好的品行,改正缺点,加强优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无形,没有固定的标准,包含融化在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高尚的行为当中,不能加以区分。老师遵守本分,好教书,善于教诲学生向善,追求道德踪迹,以得到真理。这正响应了大道虚无之中彰显高度,有形之中又体现在方方面面。能够在外于内感化世人,引导世人走向成功。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答:翻译:所以,圣人教化人民,是使他们心里谦虚知道尊卑,腹里饱足不贫寒,傲气斗气减弱,筋骨体格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智慧,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的道理。
其属于泰道的方面。圣人善于自我提升,同样善于教化和感悟世人,使民众涵养品德,心智健全,没有逞凶斗狠的想法,待人和善,同时衣食能够满足,身体强健没有衰退,以达到全民得道,全民提升的大道社会,走向和谐团结富足幸福的大同社会。
比如现今我们国家的制度,主席在两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社会迈入小康阶段,必须听从党的指挥,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向时代交出满意的答卷。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社会层面上要实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必须要以个人层面上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础。所以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基础福利设施建设,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教育改革,文化软实力复兴等等,教育人民提升品德,收敛不好的天性,强身健体,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正是圣人得以教化世人,做到人人得道,社会一片大同的美好景象。
3.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答: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属于否道内容。老子用否定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是顺应道德的发展,顺应人的生长方式,不要故意违背自然的道理,不要表现自己,过于用力地做一些事情,自以为是是不对的,而要时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做出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的事情。
4.老子《道德经》所讲的“道”的含义是什么?
答:道是一种自然和人类存在和变化的根据。自然和人类:包括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存在和演替变化,自然,生物,宇宙,时间,空间,道德,品质,个性和生活等等被道所掌握和安排的本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