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爱能打破一切隔阂,18岁之前,珍丽也是这样认为,18岁之后,她渐渐明白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刻到血肉里的,即便是生离死别的成长际遇,人们也只是偷偷的藏起来自己的真理,伪装成一朵随波逐流的花儿。这样做不会伤害谁,又保护自己。

01
珍丽今年23岁,临近毕业,近半年,她的生活可谓是连着轴转儿 ,或许这是每一个即将迈入社会的人的必有阶段。一月之前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考研,猛然地松弛下来还有惯性,不知道做些什么来维持生活的节奏感。休息几天后,因为疫情的原因,珍丽便匆匆回了家。
回了家,又怎么都说不清家的感觉,或许只是因为父母在这里,才称得上是家。看着父母得过且过的笑容,珍丽也不忍心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可是,所有事情必须有一个说法,即便碍于各种情感暂时搁置,也要有一个答案。
父亲年过五十,因为常年劳作,身体早有不适。七月初,珍丽百般劝说,老父亲终于答应做体检。这场检查下来,珍丽感觉心跳都比以前更慢,不能再顺畅地呼吸。她的老父亲身体竟然已经糟糕到了这个地步。珍丽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再慌乱也只是把体检单拍成一张张照片,发到家庭群聊里。最终,和她一起讨论的,只有姐姐珍妮。最显眼的聊天记录里有一条是哥哥志力的埋怨“我之前就劝过他,不让吸烟,不让吃太多肥肉,不让……当时我就说了,现在不听,以后有什么问题,我可不管。”看到这,珍丽只有叹息,即便知道哥哥说的有道理,可是伦理情感上还是接受不了。
02
又过了半年,珍丽再回到家里,看着父亲的身体愈发消瘦了,心中百感交集,也只能陪着父母一起庆祝自己回家的喜悦。第二天,父亲在干活,珍丽蹲在父亲身边有他聊天,旁敲侧击地问他这半年的身体状况。意外地,这次父亲并没有顾左言他,只是叹息着说“爸爸感觉精力劲儿不如从前了,拿的药第一次还有些用,后面效果不怎么明显了,这到底怎么回事啊!”
听到这,珍丽心里一动,父亲是多么骄傲的一个人,从来不愿与子女示弱,即便与哥哥吵得面红耳赤,也从未这样。“没事,正常,你这可能有抗药性了,明天咱们再去医院看看,看看医生怎么说,你这一直吃药也不是个事儿。”珍丽轻松地对父亲说,想要缓解父亲的的焦虑。
之后,珍丽又和父亲聊了一会,告诉父亲她这半年的生活,说着她对未来的忧虑,也一边暗示着父亲自己还需要他,他一定要好好注意身体。是的,珍丽担心父亲会以为姐姐和哥哥都已经工作,就剩下一个即将毕业的她,丢了精气神。
03
父母总是这样,给孩子想到许多退路,一提自己,便是无所畏惧的样子。这让人不明真相的人感动,也让身为子女的人麻木。
接受了十六年的教育,珍丽早已经明白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阂不可调和,当然,这并不影响彼此之间深厚的爱。
就比如,在街上吃饭,珍丽想要吃米线,父亲便要生气。父亲是出生出长的北方农民,没有走过太远的地方,吃的一直是面条,喝的是稀饭,就算后来知道了一些特色饮食,也只是说“那咱们怎么能吃习惯,又不健康,还是吃烩面的好。”放到以前,珍丽会后父亲理论一番,然后是父亲和她一起到米线饭馆。今日,珍丽只是安静地跟着父亲进了烩面馆,吃着父亲点的羊肉烩面。
其实,好像也没什么,只是一顿饭。我不再强硬地去改变他什么,我们的经历不同,他想要快活地生活,那变快活地生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