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型寻亲节目《等着我》中,曾迎来一对年迈的教授夫妇,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寻找离家23年的独生子小海。
他们的儿子,不是走丢,不是被骗,而是为了躲避父母的高压管束,在大学毕业后,决绝地“逃离”了这个家。
小海离家三个月后,给父母写了两封信,声明跟他们及亲属断绝一切关系,从此便杳无音讯。
究竟有什么仇什么怨,导致小海如此“狠心”?
教授回忆了一件小事,从中可以大概看出他们的矛盾根源。
有一次,小海在写作业,教授看他写得字体潦草,便问道:“这个字应该这样写,你还说写得像?”
见儿子倔强地反驳,教授挥舞起巴掌,左右开弓,扇了小海两个耳光。
在教授看来,他是一家之主,孩子一定要服从于他,不准违抗。
可他却没有料到,自己熊熊燃烧的控制欲和盛气凌人的压制,终究逼走了孩子,结下了苦果。
小海自从被打后,再也没有喊过一声“爸爸”,待他能够独立后,迅速、决绝地飞离了这座“牢笼”。
节目组多次联系小海,希望促成他与父母的见面,然而,都被小海一口回绝。
最后,白发婆娑的老两口,只能在迟暮之年,孤独地遥望孩子的背影,一遍遍陷入懊悔之中。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戴安娜·鲍姆林德通过大量研究,将父母的养育风格划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权威型”和“放纵型”。
在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孩子会表现出更多不良情绪,并且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
像小海的父母一样,太多成人把内心的控制欲,美化成对孩子的保护。
用一声声的命令和管束,磨灭了孩子的信任,破坏了孩子的自控力,更把本应亲密有爱的亲子关系,置于互相排斥、互相撕扯的对峙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