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乱看的,也是乱买的,往往被购书网站推荐诱导着去买。拿起书来看,有时还会意外发现,《自然史》竟然是两百多年的古人写的,如获得了宝贝,很是高兴。
初看《自然史》的动物编,想要和中国的《本草纲目》比较一下。翻开提纲,《自然史》说的是些动物、植物、矿物和人类,书名怎么叫《自然史》?似乎更吸引着要去看。
动物介绍没有什么逻辑体系,每个单篇介绍一个动物,写得比较通俗,很有文学色彩,每篇都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动物篇是简单介绍,到植物篇就有科技的色彩,解剖了植物的组织,显然有了科学的仪器、科学的研究方法。
看着看着感觉不对劲,书中专门介绍不少中国的植物,见多了,不免疑窦丛生,布封到过中国?对中国情有独钟?书中竟然提到某个植物1900年引进中国,我有些怒了,1900年布封都去世了100多年了,看看书的封面,作者就只有布封。
找到了篡改的明确证据,就不想看了,犹如一盘好菜,发现了一只死苍蝇。好好的一本书,经历了两百多年,这本书就成了史,带有很多两百多年前的各种痕迹。但是被篡改后,我无法判断哪些是布封的原文,哪些是篡改的,阅读的兴致荡然无存。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喜欢篡改别人的内容,篡改了还不说,这又是什么心态?正大光明地说,各人可以选择买布封的原版,还是选择篡改版。将古书篡改是对文化的糟践,也是对作者的不尊重……
作者:王瑜
2020年7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