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瞬间,历史总以戏剧性的姿态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正如巴黎圣母院火光中悄然晃动着“圆明园”的轮廓。同样的灾难,不同的文明,这很难不使人浮想联篇,并以追本溯源的方式来明确立场,即应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历史的碰撞。
在我看来,历史并非凭空产生,它源于一个漫长的基奠过程,而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人性。详述:人性对秩序的追求构成了理性的逻辑与社会基本形态,而对美的向往,探索与创造欲构成了想象力。逻辑与想象力的结合促进了文字、符号与社会关系的出现,从而产生了文明。文明经历长时间的演化,为适应其多变性需求及秩序稳定性而产生不同的社会等级,军队,法治等。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随之发展,于是文化开始繁荣。一个文明存在的时间越来越长,其文化的一体性与珍贵性也随之递增,体现在人的精神上的,是长期血脉传承而愈发牢固的民族意识与文化保护意识。然而这种正向意识竟在某些文明的某种人群中畸形地发展为对他国文化(或说其经济利益)的觊觎。这种负面情感促进了“火烧圆明园”等历史事件的发生。这套过程虽粗略且具有漏洞,但可以简单解释历史的根本成因。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各文明的文化形态和历史虽有不同,但大致形成过程和本质特征是基本一致的。所以从广义上讲:人类文明是一个共同体。那么上文中就单个文明而言的民族意识与文化保护意识,即可以上升为对人类文明共同体的责任意识与共情能力。这是大多数人类普遍具备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国际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的本质所在。而是否具有上述意识和能力及具有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讲直接影响了我们看待文章开头所述历史事件的高度,这是微化在个体上的文明高度。
历史承载文明,同时也桎梏文明。而将个体文明的伤痛寄于人类文明共同体之上,才是更具持久性、宽广性、超越性的文明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