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很多人都觉得2020年很魔幻,一些令人终生难忘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个世界似乎进入了末日启动模式。不仅自然灾害一波接一波地袭来,政治经济领域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美国的很多基督徒更是为最近的骚乱和即将到来的大选而心思不宁,甚至因为政治上的左右站队,教会内部出现了裂痕。我们应该如何从神的话语中汲取智慧来面对这些挑战?传道书1:9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们可以从几千年前神借着摩西写下的经文中,从以色列几千年的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里流浪了四十年。在四十年的末了,摩西在摩押平原上向全体以色列人作最后的嘱咐。所以申命记是摩西最后的讲道集,也是摩西的遗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摩西在最后的讲道中谆谆教导。他回顾了以色列自从出埃及以来所犯的罪,回顾了神在何烈山和以色列民所立的约,交代了将来在应许之地所当遵行的一切命令,也预言了将来要发生的一些事。如果从全书的结构来看,整部申命记结构严谨,构成了一份规范的约书。上个世纪考古学家在近东地区发现了一批与摩西同时代,也就是公元前一两千年间,赫人的契约文书,经过仔细比较,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赫人的契约文书有固定的格式和要件,这些和申命记有惊人的相似。这一系列考古发现对圣经研究有重大意义。一是这种契约文书的相似性确认了摩西五经的成书年代,不是如现代文本批判学家们所猜想的是公元前几百年才逐渐形成,而是反映了公元前一两千年近东地区通行的契约文体。二是通过文书内容和术语的对比,圣经学家们加深了对圣经中“约”的认识。从约书的内容来看,上帝与以色列民立约,就像一个统治天下的大君王与一群百姓立约。这群百姓本来没有土地,甚至在异国他乡为奴作苦工。大君王把他们解救出来,并与他们立约,赐他们一块丰饶的土地,让他们来经营管理这片土地。这群百姓就在这片土地上立国,相当于作这位大君王的一个诸侯国。他们之间的盟约就涉及三个方面的关系:君王、诸侯和土地。在这约的关系中,君王恩待诸侯,而诸侯效忠君王,诸侯可以在所经营的土地上安居乐业,土地就会给他们带来丰盛的出产和祝福。作为诸侯的以色列该如何效忠君王耶和华呢?总则就是申命记6章4-5节:“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这个效忠原则扩展为为申命记5-11章的效忠条款,效忠原则再进一步体现为12-26章中所详列的律例典章。这些律例典章之后还有奖罚条例。在这些当以色列人效忠守约遵行律例的时候,君王会给他们奖赏,赐给他们更多的祝福;而当他们不忠不义的时候,君王会降下灾祸作为惩戒。如果他们屡教不改,大君王甚至会把他们赶出赐给他们的土地,让他们在世界各国流浪。这就是申命记28章的主要内容。接着29章记载的是摩西召集以色列全体会众在耶和华神面前宣誓要效忠守约。如果申命记到此为止,那和赫人的契约文书在本质上大体就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以色列人的命运,照着他们在旷野四十年的表现,可以预见,终归是一片灰暗,没有盼望。所有的咒诅和惩罚都会落到他们头上,最终被逐出应许之地。但申命记没有就此戛然而止。接下来的30章给我们带来了新约的曙光。
我们来看30章的1-7节:
1 我所陈明在你面前的这一切咒诅都临到你身上;你在耶和华―你 神追赶你到的万国中必心里追念祝福的话; 2 你和你的子孙若尽心尽性归向耶和华―你的 神,照着我今日一切所吩咐的听从他的话; 3 那时,耶和华―你的 神必怜恤你,救回你这被掳的子民;耶和华―你的 神要回转过来,从分散你到的万民中将你招聚回来。 4 你被赶散的人,就是在天涯的,耶和华―你的 神也必从那里将你招聚回来。 5 耶和华―你的 神必领你进入你列祖所得的地,使你可以得着;又必善待你,使你的人数比你列祖众多。 6 耶和华―你 神必将你心里和你后裔心里的污秽除掉,好叫你尽心尽性爱耶和华―你的 神,使你可以存活。 7 耶和华―你的 神必将这一切咒诅加在你仇敌和恨恶你、逼迫你的人身上。
这7节讲的是将来以色列人被赶逐出应许之地后,神怎么把他们带领回来。摩西从两个角度平行地来描述这一过程,故此可分为两部分。1-3节构成第一部分,4-7节构成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神带领以色列回归的心路历程,其中,1-2节讲的是以色列人将如何反应,第3节讲的是耶和华将如何反应。第二部分讲的是神带领以色列回归的历史进程,其中4-5节讲的是地理上的回归,就是以色列国的复兴。第6节讲的是灵性上的回归,就是圣灵的重生。第7节讲的是公义的回归,就是对仇敌的审判。
第一部分体现的是耶和华以报还报的公义原则。第二部分体现的是耶和华恩上加恩的慈爱原则。
纲要:
一、以色列回归的心路历程——耶和华以报还报的公义原则(1-3节)
1. 以色列的反应——回想,回转(1-2节)
2. 耶和华的反应——挽回,回转(第3节)
二、以色列回归的历史进程——耶和华恩上加恩的慈爱原则(4-7节)
1. 地理回归——以色列国的复兴(4-5节)
2. 灵性回归——圣灵的换心手术(第6节)
3. 公义回归——仇敌的最后审判(第7节)
要点:神是圣洁公义,所以当我们犯罪时认罪悔改是我们的第一责任。神是慈爱怜悯,所以我们要仰望依靠祂的拯救。
一、以色列回归的心路历程——耶和华以报还报的公义原则(1-3节)
1. 以色列的反应——回想,回转(1-2节)
1 我所陈明在你面前的这一切咒诅都临到你身上;你在耶和华―你 神追赶你到的万国中必心里追念祝福的话; 2 你和你的子孙若尽心尽性归向耶和华―你的 神,照着我今日一切所吩咐的听从他的话;
第1节和合本的翻译和原文的出入比较大。第1节的前半句其实是个时间状语从句,和合本就没有体现出来。原文说的是一切祝福和咒诅都临到你身上,和合本只留下咒诅。下半句追念祝福的话也不合乎原文,其实原文是说“这些话”,应该是指摩西在前面28章所说的包括咒诅和祝福的话。这一节新译本的翻译比较忠于原文:
当这一切事,就是我摆在你面前的祝福和咒诅,都临到你身上的时候,你在耶和华你的 神赶逐你去的万国中,你心里必回想这些话。
第2节和合本的翻译比较让我满意,它把其中隐含的条件关系翻出来了。
有一个希伯来文单词“שׁוב”在这两节中每节各出现一次。就是第1节中的“回想”和第2节中的“归向”,其实是同一个单词。第2节的“归向”要是我翻,就会翻成“回转归向”,表示与“回想”呼应。回转归向神,就是尽心尽性地向神认罪忏悔。
这两节中,摩西预言以色列人将来在应许之地不断地悖逆犯罪,神在震怒之下让外邦人攻击以色列人,让他们成为亡国奴。这些预言都应验了。先是北国以色列被征服以后,百姓被驱散到天下列国寄居。后是南国犹大,被巴比伦人占领耶路撒冷,摧毁圣殿,把百姓掳掠到巴比伦。被掳的人中还有些忠信的遗民,他们在那里持守信仰,恳切地为以色列民认罪忏悔祷告。比如尼希米记1章中尼希米禁食祈祷说:
耶和华―天上的 神,大而可畏的神啊,你向爱你、守你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愿你睁眼看,侧耳听,你仆人昼夜在你面前为你众仆人以色列民的祈祷,承认我们以色列人向你所犯的罪;我与我父家都有罪了。我们向你所行的甚是邪恶,没有遵守你藉着仆人摩西所吩咐的诫命、律例、典章。求你纪念所吩咐你仆人摩西的话,说:你们若犯罪,我就把你们分散在万民中;但你们若归向我,谨守遵行我的诫命,你们被赶散的人虽在天涯,我也必从那里将他们招聚回来,带到我所选择立为我名的居所。这都是你的仆人、你的百姓,就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所救赎的。主啊,求你侧耳听你仆人的祈祷,和喜爱敬畏你名众仆人的祈祷,使你仆人现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 (尼希米记1:5-11)
于是耶和华就垂听尼希米的祷告,实现了他的愿望,带人回去修建耶路撒冷城。
同样的,但以理也是替百姓认罪,为同胞祷告(但以理书9章):
我向耶和华―我的 神祈祷、认罪,说:主啊,大而可畏的神,向爱主、守主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我们犯罪作孽,行恶叛逆,偏离你的诫命典章,没有听从你仆人众先知奉你名向我们君王、首领、列祖,和国中一切百姓所说的话。主啊,你是公义的,我们是脸上蒙羞的;因我们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并以色列众人,或在近处,或在远处,被你赶到各国的人,都得罪了你,正如今日一样。主啊,我们和我们的君王、首领、列祖因得罪了你,就都脸上蒙羞。主―我们的 神是怜悯饶恕人的,我们却违背了他,也没有听从耶和华―我们 神的话,没有遵行他藉仆人众先知向我们所陈明的律法。以色列众人都犯了你的律法,偏行,不听从你的话;因此,在你仆人摩西律法上所写的咒诅和誓言都倾在我们身上,因我们得罪了 神。他使大灾祸临到我们,成就了警戒我们和审判我们官长的话;原来在普天之下未曾行过象在耶路撒冷所行的。这一切灾祸临到我们身上是照摩西律法上所写的,我们却没有求耶和华―我们 神的恩典,使我们回头离开罪孽,明白你的真理。所以耶和华留意使这灾祸临到我们身上,因为耶和华―我们的 神在他所行的事上都是公义;我们并没有听从他的话。主―我们的 神啊,你曾用大能的手领你的子民出埃及地,使自己得了名,正如今日一样。我们犯了罪,作了恶。主啊,求你按你的大仁大义,使你的怒气和忿怒转离你的城耶路撒冷,就是你的圣山。耶路撒冷和你的子民,因我们的罪恶和我们列祖的罪孽被四围的人羞辱。我们的 神啊,现在求你垂听仆人的祈祷恳求,为自己使脸光照你荒凉的圣所。我的 神啊,求你侧耳而听,睁眼而看,眷顾我们荒凉之地和称为你名下的城。我们在你面前恳求,原不是因自己的义,乃因你的大怜悯。求主垂听,求主赦免,求主应允而行,为你自己不要迟延。我的 神啊,因这城和这民都是称为你名下的。我说话,祷告,承认我的罪和本国之民以色列的罪,为我 神的圣山,在耶和华―我 神面前恳求。”(但以理书9:4-20)
尼希米和但以理的祷告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自己没有犯罪,却为自己的同胞和民族认罪祈祷。属神的子民,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社区还是教会,当我们直到穷途末路,当我们面临巨大危机的时候,首先不是推卸责任,甩锅给别人,好像事情都是别人搞坏的,只有自己是无辜的。如果是这样,主耶稣最不应该降世为人替我们担当罪孽,因为祂最圣洁,一点都没有罪。我们要知道,神与人立约,从来都不止是个人关系。当初神造亚当,透过亚当与全人类立约。当亚当一个人犯罪堕落的时候,全体人类也跟着堕落犯罪。人类在地上罪恶滔天的时候,神降洪水除灭人类,只留下挪亚一家八口。挪亚一家虽然幸免于难,却也要劳苦工作预备方舟,洪水来时也要担惊受怕,忍受将近一年的隔离生活。出方舟后还要面对遍地尸体和一片荒野,要从头开荒种地。洪水过后,神透过挪亚与全人类及整个自然界立约。这些都不只是个人的关系。后来神与亚伯拉罕立约,也是透过亚伯拉罕与他的全体后裔立约。立约的全体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以色列人出埃及后违抗神的命令,被罚在旷野流浪四十年。摩西也跟着受累不能进应许之地。他们那整整一代人都死在旷野里,只有约书亚和迦勒二人能活着进入迦南地。而他们两个也只能跟着大伙在旷野时受苦流浪,徒然虚耗四十年青春年华。四十年后全体以色列人进攻迦南地,在进攻艾城的时候,全军大败,只因为亚干一人犯罪,连累全体以色列人遭遇失败。圣经里的第二大诫命是爱邻如己。其中的邻舍,就是指圣约共同体中的其他人。爱邻如己,是因为我们与邻舍在圣约中成为一体。当以色列人背叛耶和华去崇拜假神的时候,虽然有一些忠信的遗民不肯同流合污,甚至一些先知勇敢地发出警告。忠言逆耳,他们被同胞迫害,甚至被杀害。当国家沦陷的时候,这些忠信的遗民也没能逃脱作亡国奴的命运。他们和全体犹太人一同受苦。但是像尼希米和但以理这样的人,没有抱怨,却是在神面前恳切代求。
2. 耶和华的反应——挽回,回转(第3节)
那时,耶和华―你的 神必怜恤你,救回你这被掳的子民;耶和华―你的 神要回转过来,从分散你到的万民中将你招聚回来。
这一节和前两节一样也有同一个动词“שׁוב”重复出现两次,和合本分别把它们译为“救回”和“回转”。“救回你这被掳的子民”有的翻译成“挽回你的命运”。我想这是有意地对应于前两节中以色列人的反应:回想神的话语和回转归向神,然后耶和华就因着他们的认罪悔改而挽回他们的命运,神自己也回心转意,不再降祸,转而祝福他们,把他们从万民中招聚回来。因此耶和华的两个“שׁוב”对应以色列的两“שׁוב”,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了“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精神。这就是耶和华一报还一报的公义原则。这个原则在申命记中体现为“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申命记19:21)。这个原则并不是旧约特有的,而是贯穿古今,在新约中也是这样。比如主耶稣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太福音6:14-15)又说:“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给你们。”(马太福音7:2)耶稣把这一原则总结为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7:12)
这样的原则是基于不变的神性。正如耶和华在十诫中启示的:“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申命记5:9-10;亦见出埃及记20:5-6)忌邪就是圣洁公义,专一守约。对于守约的人,祂就发慈爱,对于背约的人,祂就追讨其罪。这也是约中为什么会有祝福和咒诅。所以,我们在在与上帝的约中,我们的第一责任是忠心,爱神守约。当我们犯错或犯罪的时候,第一要务就是回到神面前认罪悔改,求神饶恕怜悯。当一个家庭、教会或社区中出现罪的时候,要用爱心说真理,互相提醒,也要恳切彼此代祷。如果教会有人屡经劝导死不悔改,那就只能执行教会纪律,清除罪人,以保持教会的圣洁与合一。
但如果上帝只有这一个原则,那我们是没有盼望的。要知道我们的罪性是深入骨髓,顽梗死不回头的。我们最终的下场只有在永火中承受神永恒的震怒,在痛苦的煎熬中更加痛恨神。
感恩的是,上帝还有第二个原则,体现在我们这段经文的下半部分。
二、以色列回归的历史进程——耶和华恩上加恩的慈爱原则(4-7节)
摩西在这里预言了以色列要从被掳中回归复兴。这个回归包括两个阶段,即地理上的回归和灵性上的回归,再加上对列国的审判。
1. 地理回归——以色列国的复兴(4-5节)
4 你被赶散的人,就是在天涯的,耶和华―你的 神也必从那里将你招聚回来。 5 耶和华―你的 神必领你进入你列祖所得的地,使你可以得着;又必善待你,使你的人数比你列祖众多。
后来的先知,比如以赛亚,也预言了犹大国的陷落和回归。在以赛亚书中,这回归也包含了地理上的回归和灵性上的回归。其中地理上的回归在以赛亚书44-45章中预言是由波斯国王居鲁士下令促成的。例如以赛亚书44:28说:“论居鲁士说:‘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悦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发命立稳圣殿的根基。’”居鲁士于主前559年登上波斯王位,于主前539年征服巴比伦,然后于主前538年释放被掳掠到巴比伦的犹太人回耶路撒冷。这件事不仅有圣经的预言和记载,还有居鲁士圆柱为证。这个圆柱现存大英博物馆。上面写着楔形文字,记载居鲁士征服巴比伦后,释放所有奴隶回乡。
居鲁士圆柱
2. 灵性回归——圣灵的换心手术(第6节)
圣经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记载了犹太人回归重建圣殿和耶路撒冷的经过。这两卷书一方面显明神的大能和恩典实现了祂藉着先知的口所说的预言,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多数犹太人属灵景况的担忧。他们人是回归了,心还是没有回归。圣经中耶和华常常称以色列人是“硬着颈项,心与耳未受割礼的人”(使徒行传7:51)。申命记10:16说:“你们要将心里的污秽除掉,不可再硬着颈项。”和合本“将心里的污秽除掉”在原文其实就是“割掉你心里的包皮”。犹太人的割礼就是包皮环割术。这是耶和华与亚伯拉罕立约时神所规定的记号(创世记17章)。割礼从一开始就不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定的。当初耶和华吩咐亚伯拉罕行割礼的时候就说:“你家里生的和你用银子买来的,都必须受割礼。这样,我的约就立在你们肉体上,作永远的约。”(创世记17:13)后来在出埃及的那第一个逾越节,耶和华也交代摩西说:“若有外人寄居在你们中间,愿向耶和华守逾越节,他所有的男子务要受割礼,然后才容他前来遵守,他也就像本地人一样。”(出埃及记12:48)所以割礼从一开始就不是亚伯拉罕血统的标记,而是与上帝立约的记号。
从生理上看,包皮有很多皱褶,藏污纳垢。如果没有及时清洗,不仅自己的生殖器容易癌变,也会让配偶受感染。我想这就是和合本为什么把申命记10:16和30:6中的内心受割礼翻成“将心里的污秽除掉”,也就是把希伯来文的“包皮”翻成了“污秽”。也就是把肉体上藏污纳垢的包皮割掉,象征着把心里的污秽除掉。
如果比较一下亚伯拉罕时代近东地区的文化背景,可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割礼的含义。考古学发现公元前1360年左右一座神庙的壁上刻着一幅画,画面就是行割礼的仪式。古埃及割礼和以色列割礼最大的不同在于三个方面:1)埃及割礼只限于祭司和贵族男子,而犹太割礼施行于圣约群体中的每个男子;2)埃及割礼一般在6-14岁之间,而犹太割礼一般在出生后第8天;3)埃及割礼是把包皮纵向割开一条缝,而犹太割礼是包皮环割。当时埃及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其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如同今天美国对全世界的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犹太割礼的意义和耶和华对以色列民的呼召是相应的:“你们要归我作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民。”(出埃及记19:6)
古埃及割礼
但是作在肉体上的记号与内心的光景未必相称。比如以实玛利和以扫虽然也受割礼,他们却成了应许后裔的威胁。所以内心割礼才是亚伯拉罕的真正后裔。而亚伯拉罕的很多后裔,虽然肉体上受了割礼,却总是顽梗悖逆,不听神的话。耶和华常常称这些人为硬着颈项的人,心未受割礼。也就是他们与神立约只是立在肉体上,没有立在心里。
在申命记30:6中,摩西解释内心受割礼(也就是把心里的污秽除掉)的作用是“好叫你尽心尽性爱耶和华你的神”而爱神的益处是“使你可以存活。”自从人类的自由意志被罪辖制以后,对于人来说最难的是改变自己的意志。强迫自己去爱神是做不到的。而爱神恰恰是神的第一大诫命。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爱神,不管你守多少的规条,都是徒然的。这无法完成的命令只能由神采取主动的行动,祂亲自动手改变人心。这就是灵性的回归,也叫第二次回归。以赛亚书预言了这第二次的回归是由那位受苦的仆人弥赛亚来完成的(49:1-53:12)。在摩西和以赛亚预言的基础上,耶利米进一步预言了新约,在这个新约中,神的律法不是写在石版上,放在约柜里(耶利米书3:16),而是写在心版上(耶利米书31:31-34;参见哥林多后书3:3)。先知耶利米预言:
耶和华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耶利米书31:33)
先知以西结也作了相似的预言:
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以西结书36:26-27)
这预言应验在新约,就如保罗在歌罗西书2:11里说的:“你在他里面,也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礼,乃是基督使你们脱去肉体情欲的割礼。”罗马书2:29也说:“唯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
其实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神都要求约中的子民要内心受割礼,这一点在新旧约都是一致的。只是在旧约中,多数以色列人的内心是没有受割礼的,只有少数的“遗民”得神的特别恩典。而新约中,真正得救的约民,无论是以色列人还是外邦人,都是内心受了割礼。
3. 公义回归——仇敌的最后审判(第7节)
耶和华―你的 神必将这一切咒诅加在你仇敌和恨恶你、逼迫你的人身上。
神会为祂的子民复仇伸冤。在历史上,逼迫以色列的列国都受到了神的审判。先知书中经常讲到神对列国的审判,这些帝国都曾经强盛一时,心高气傲。神兴起他们,借他们的手逼迫和惩罚悖逆的以色列,但他们自己也要承受逼迫圣约子民的刑罚。比如,亲自带兵攻陷耶路撒冷的尼布甲尼撒,内心高傲,在巴比伦王宫里夸口说:
“这大巴比伦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为京都,要显我威严的荣耀吗?”这话在王口中尚未说完,有声音从天降下,说:“尼布甲尼撒王啊,有话对你说:你的国位离开你了。你必被赶出离开世人,与旱地的兽同居,吃草如牛,且要经过七期。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当时这话就应验在尼布甲尼撒的身上,他被赶出离开世人,吃草如牛,身被天露滴湿,头发长长,好像鹰毛,指甲长长,如同鸟爪。(但以理书4:30-33)
在新约时代也一样,基督徒所遭遇的试炼和逼迫,固然是神奥秘的护理,帮助祂的子民在苦难中成长,炼净他们的信心。但逼迫基督徒的人也要因他们的罪受到应有的审判。启示录第6章讲羔羊揭开七印,揭开第五印的时候,那些为神的道作见证而被杀的灵魂大声呼喊,求神为他们伸冤(启示录6:9-10),而揭开第六印的时候,大地震动,日头变黑,月亮变红,星辰坠落。罪人们都胆战心惊,求山和岩石压在他们身上,因为神的忿怒更加可怕(启示录6:12-17)。
当基督再次降临的时候,“有利剑从他口中出来,可以击杀列国。他必用铁杖辖管他们,并要踹全能神烈怒的酒榨”(启示录19:15,参见启示录14:19-20)。
所以,基督徒,我们心里不应该对恶待我们的人心怀苦毒。神是全知的神,祂会鉴察一切,鉴察我们的苦情和冤屈。在祂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祂会伸手替我们伸冤。就像保罗说的:
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马书12:19)
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两个原则:公义原则和恩典原则。根据公义原则,我们自己犯罪不能推卸责任,而必须诚恳地认罪悔改。根据恩典原则,我们需要神赐我们恩典,亲自改变我们的内心,帮助我们回到公义原则中,尽心尽性地爱神。这两条原则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公义原则让我们看到神的公义圣洁和自己的罪性,需要神的恩典饶恕。恩典原则让我们神的主权恩典和自己的软弱,求神帮助我们实现公义。公义和恩典,都是从上帝爱的本体中流出,最充分地展现在耶稣基督身上。正如约翰福音所说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1:14)又说:“律法本是藉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1:17)在圣经中,公义和真理常常是作为同义词,或者说,不义和真理是反义词。比如哥林多前书13:6“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比如罗马书2:8“不顺从真理、反顺从不义的”。
耶稣基督通过替代性的救赎,把祂完全的公义白白地归算给我们,这就是基督给我们的恩典。而这恩典是为了让我们能重生悔改行公义成为圣洁。
我们既然要效法基督,那要如何行出祂的公义和恩典呢?
应用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把这两条原则应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一、信仰生活
在基督信仰团体中,比如基督教家庭、教会或团契中,在恩典和公义之间我们常常走偏:要么只要公义,一点罪都容不得,于是陷入道德洁癖和律法主义;要么只要恩典,只要爱,不能提“罪”这个字,于是陷入反律法主义。大家要是信主的时间长,经历的教会多,可能就会见识到有的教会让人害怕,在里面动辄得咎,你一不小心就有人语重心长地来提醒劝诫你,要你悬崖勒马。另外有些教会则相反,你不能提“罪”,一提这个字就是仇恨言论,就是律法主义,就是在论断人。
在教会历史上有两个影响深远的牧者,分别从自由放纵和律法主义中悔改归向基督。一个是奥古斯丁,一个是马丁路德。奥古斯丁在三十一岁前是一个在性关系上放荡不羁的人,跟情妇同居生子。他在将近三十二岁时,听到了埃及修士安东尼的故事,被安东尼的圣洁和勇于献身深深感动,为自己仍受禽兽般情欲的辖制深感痛心。于是在他内心深处开始了一场生死攸关的争战。他在《忏悔录》中写道:“我不知道怎样躺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尽情让泪水夺眶而出……突然我听见从邻近一所房屋中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反复唱着:‘拿着,读吧!拿着,读吧!’立刻我的脸色变了……我找不到其他解释,这一定是神的命令,叫我翻开书来,看到哪一章就读那一章……我急忙回到阿利比乌斯坐的地方,因为我起身时,把使徒的书信集留在那里。我抓到手中,翻开来,默默读着我最先看到的一章:‘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我不想再读下去,也不需要再读下去了。我读完这一节,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心中,溃散了阴霾笼罩的疑阵。”第二年的复活节,他就去受洗了。
在宗教改革之前,马丁路德做修道士期间,竭力使自己的生活蒙神喜悦。他比任何人更刻苦地修道。这时马丁路德对公义圣洁的上帝是又恨又怕。他曾禁食数日,苦待己身,饿极昏厥,却找不到心灵的平安和慰藉。他遍搜心魂,穷究记忆所及的动机,他每天都找神父告解至少三次。有时在神面前忏悔一次长达6小时之久,仍然惶恐不可终日。这令告解神父不胜其烦,劝他去研读和教授圣经。在良心的煎熬和惶恐惊惧中,马丁路德在圣经中重新发现了因信称义的福音恩典。他在跟学生通信中写道:“作个罪人,勇于犯罪,更要勇于笃信基督,并以祂为乐,因祂战胜了罪、死亡和世界。”他说的“作个罪人,勇于犯罪”很容易引起误解,以为他从律法主义的一个极端摆到了反律法主义的另一个极端。其实不是的。他只是想说,我们要真切地认识到人的本性就是罪人,举心动念都是罪,都达不到上帝圣洁的标准。所以才要去仰赖基督的恩典。
神的公义和恩典是不可分的。只要公义不要恩典的人和只要恩典不要公义的人都没有真正认识神。真正的公义和恩典都是从生命的活水源头中滚滚流出。只有一个源头,没有第二个。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基督把完全的公义恩典地归算给我们,是要我们追随祂的公义和恩典。对神,我们渴慕神的公义和恩典。对人,就是弥迦书6:8所说的:“行公义,好怜悯”。
作为天生的罪人,我们更容易犯的错是什么呢?我们常常是对自己自由主义,对别人律法主义。我们的眼睛在看别人的罪时总是火眼金睛,明察秋毫。读圣经的时候,对照的也是别人的罪,而不是反省自己内心的光景。这种态度对自己一点益处都没有。对别人呢?要看对方属灵的光景如何。如果对方的生命成熟,你的明察秋毫和提醒劝诫对他倒是很有益处。而如果对方不成熟,恐怕要让对方绊倒。
二、社会生活
在政治领域,保守派重视公正和秩序,自由派重视博爱和平等。这本来是公义和恩典互补的两面,如果能够团结协作,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大有益处。但现在在美国国内这两派越来越撕裂,变成你死我活的两大阵营。特别是今年六月份以来的骚乱和即将到来的大选,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互撕互咬愈演愈烈。教会也受此影响,随着政见不同而产生裂痕。我们这里的华人基督徒,就我所认识的,基本上是站在保守派这边。很多华人基督徒甚至相信,美国是以基督教立国的。这里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作一些澄清。
当初五月花号来美洲,他们所怀的异象是建立一个“山上之城”,是因为这帮英国清教徒对英国的宗教改革进程大为失望,他们希望在马萨诸塞这片无人开垦的处女地上建立一个他们理想中的改革宗教会。他们并没有政治上的雄心壮志,只求英国国王不要过多干涉他们就好。但他们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虽然他们躲过了英国内乱,但最终还是被王权占了上风。1686年,马萨诸塞殖民地自治权被英国国王查理斯正式收回,其自治状态在实行了56年以后宣告结束。这个“山上之城”的异象也很快被人们遗忘。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这个异象根本就没人提起。
到了1950年代早期,美国思想史学家佩里·米勒重新发现了这个被遗忘的说法,提出了清教徒神权政治的修正主义观点,为美国成为世界灯塔奠定了理论基础。1960年代开始有政治界人物在他们的演讲中使用“山上之城”这个典故。1980年里根总统在此基础上把这一理念发扬光大,把美国精神说成是继承当年清教徒遗志,要成为地球人最终最美好的希望所在。
哪怕美国真的如里根总统所宣扬的那样以基督教立国,我们也要回顾一下以色列的历史。不同于没有圣经根据的美国与神立约的说法,以色列的先祖亚伯拉罕与神立约,以色列全体会众在西奈山与神立约,这些都是有圣经记载的。但以色列的历史表明,哪怕一个国家民族与神立约,对于民中的多数人而言,心里并没有立约。他们未受割礼的心活不出圣约所规定的标准来。他们的顽梗悖逆只招来了可怕的咒诅,整个民族被连根拔起,飘散在万国之中。以色列国以圣经为国家宪法,建立的是完全的神权政治,历史证明这样的神权政治,如果没有人心的改变,只靠外在的律法规条,也无法抵挡人性的败坏。
历史上失败的不仅是以旧约圣经为宪法的以色列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帝国,曾经强盛一时,终归也没能逃脱败亡的命运。在今天,在基督再来之前,要在地上建立完全以圣经为根据的神权政治更是痴心妄想。在这世界上,再好的总统,再好的法律,也阻挡不了人心的堕落。如果基督徒只关心政治上左派右派的一时得失,而忘记了真正紧迫的福音使命,才是真正地亏负了耶稣所交代的大使命。
耶稣所托付的大使命,是要让人心受割礼,成为天国的公民,在地上作光作盐,为神的公义和恩典作见证。在福音真理中合一的教会才是基督徒在地上的家园,是神在我们中间的圣殿。致力于建造健康的教会,让教会成为“山上之城”才是我们的使命所在,而不是盲目地跟随在政客后面想让美国成为“山上之城”或是世界的灯塔。但同时我们也不是袖手旁观,对政治不闻不问。基督徒作为公民也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和义务,要根据合乎圣经的价值观投票选举,为社会正义发声。但第一要紧的,还是福音使命,教会才是真正的“山上之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