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和诗随笔散文散文
长沙岳麓山有个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红楼梦的作家唐国明

长沙岳麓山有个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红楼梦的作家唐国明

作者: 唐国明 | 来源:发表于2018-09-21 12:45 被阅读57次

长沙岳麓山有个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红楼梦的作家唐国明

(本文作者唐国明近照)

有人写诗称唐国明为“四十回里觅真文,解味红楼梦中人。俗人皆云作者痴,先生原来是雪芹。”也有著有《正序红楼梦》的山东青岛红学家张师定读完唐国明《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感叹道:“……书中考古,似浪里淘沙;拣选真言,如雪芹、玉卿再世。非精心研究红楼梦者不能为,非有龙象之力者不可达。今睹红楼曹文复原,满纸生香、意味深长、天衣无缝、灵巧之至……”主编魏建国说:“可以说,唐国明理解《红楼梦》,理解到了骨髓。”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弟子王国华说……“在语言风格上是非常了不起,很难得。”画家房企助说:“脉络贯通,一气哈成,自然成章。”一个网名叫“野生的年华”的读者读完他的作品后在一篇网文里说他的作品:忠于程高本,高于程高本。但唐国明曾发文说,在红学上,他不过是一个“考古复原曹文”的“红学工匠”。

说起唐国明与《红楼梦》的结缘,是14岁的时候,他的一个同学的二姐借给他一本程高本《红楼梦》阅读,这一阅读却让他从14岁的少年读到了2017年时,一晃眼30年过去了。而30年的岁月在红学上留给他的只是一部他2017年完稿的《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对于《红楼梦》前80回,他是通读了很多名家汇校的版本,然后将这些版本进行一句一句的比对,在比对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比如一句话,在这个版本中是“哄人之目”,在另版本中却成了“供人之目”,在选择之时必须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根据其意思,才能选择出最准确的最好的,这话最准确恰当的是“哄人之目”,因为作者在上下文中交代清楚了,他写的这些女子,都是他亲闻亲见的,不是胡思乱想虚构“哄人之目”的。还有这本上是“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那一本却是“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去了”。联系上下文,当然是后一句更好更恰当。还有的一本是:“乳名英莲”,另一本是“乳名唤作英莲”,这两句从文学的角度思考,与当时文言语境下的白话文去考量,自然是“乳名英莲”更恰。更有的是,这本是“士隐便笑一声‘走罢’”,另一本是“士隐便说一声‘走罢’”,这两句话,前一句表达出士隐了却红尘随道人去的高兴心态“笑一声”,后一句却没有表达出士隐的心情“说一声”,要让这句话根据前后语境表达得更准确,却要把两句话中的“笑”“说”合在一块,使这句话成为“士隐便笑说一声‘走罢’”,才更恰切。另外,一本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从此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而另一本则为“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 这两句话你用那一句都可以,没什么区别。又如这本是“将来之东床何如呢”,另一本则是“将来之东床如何呢”,一个“何如”,一个“如何”,你真难以看出有什么区别,但仔细辨别,在一整句话里“只看这一小辈的,将来之东床何如(如何)呢”,从字面意思你是无从领会的,只是从前后语句的气韵连贯上,用“何如”才更恰切。又有一本是“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龙,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顽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另一本为“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龙,今年方十有五岁,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顽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一句里是“五岁上就性情奢侈”,一句里是“今年方十有五岁,性情奢侈……”用那一句,一般会选择用“今年方十有五岁,性情奢侈……”因为这一句作者交代了当时薛蟠的年龄。但联系上下文看,“五岁上……”“今年方十有五岁……”两句应该保留,但该怎样保留才更恰,更合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上下文念几篇,此句话应为“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龙,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顽水而已。今年方十有五岁,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才更贴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另有“因为冯紫英我们好”这样的话,抄本上本本都是,但这句话却不管从什么角度去看都是不通的,联系上下文,是因为秦可卿病了,冯紫英推荐个医生来看完病后,因此贾珍说出这句话,这句话应改为“因冯紫英为我们好”,才恰切。但有的汇校本改为“因为冯紫英为我们好”或“因为冯紫英与我们相好”。以上举的案例,在《红楼梦》前80回的各种汇校本里比比皆是,造成这种原因,是因为个汇校名家及团队手里的资料,都是民间发现的抄录本,包括高鹗程伟元汇校时也是如此,都没有能读到曹雪芹《红楼梦》的原本了。抄录时丢词落句,抄得颠倒,把“因冯紫英为我们好”抄成“因为冯紫英我们好”,后面的汇校者照搬下来,就成了这样。

竟因为唐国明在以考古的方式修补复原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发现的曹雪芹文笔之前,比对前80回各种汇校本时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唐国明在完成《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之后,进行了整理,又对前80回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做出了《红楼梦曹文考古复原:第1至80回》,在朋友的建议下与唐国明出版不久的《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合成《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研读《红楼梦》30年的唐国明,从14岁时一直心怀将意识到的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中的曹文挖掘出来、以考古的方式修补复原出来的梦想。并为了这个能“考古复原”完成一部供自己私人阅读一生的曹雪芹的100本《红楼梦》,他14岁开始立志成为作家。作为当年家里一贫如洗的唐国明,唐国明一说出想当作家的梦想,几乎成为山里人与他亲朋之间的笑话,都认为他是白日做梦。

为了这个梦,唐国明勉强念到高二,由于父亲身体不好,高三勉强的在对考大学绝望,考上家里也送不上的煎熬中全身心转向了文学。为了成为作家,他去过长沙、上海、南京、北京,但都没找到让自己成为作家的寄托之处。直到25岁,因父亲身体好转,却把他送进了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读大学。费尽周折,大二因为经济上的困难差点辍学的他终于苦熬四年念完大学。一念完大学,为了心中的梦想,却骗着家里在省文联上班而躲进岳麓山脚下向阳坡上,一边写作,一边研读关于《红楼梦》的各种著作。因《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式全书,唐国明从2002年直到2010年一边进行写作训练,一边以百科书式阅读方式对自己各方面进行培养,为此,还行走于大专院校之间,听了差不多1000场学术讲座,直到2010年,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播出,使他从这版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原著一字不改照搬上去的电视剧中精准地把握到《红楼梦》里的人物口声,更由于当时他写的《零乡》小说中主人公需要归隐麓山考古修补复原曹文这个环节,所以他开始动手做了个不成熟的梗概,然后这个两万多字不成熟的梗概在2011年《延安文学》发表后,被《西安晚报》报道了这一件事后,他全面突破,使《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于2013年一同在海内外发表问世,并引起了各方面的反响,直到2016年9月正式出版,终于成就出了一个“考古复原曹文的红学工匠”。

虽然经历过以前每天3.5元到如今每天8元吃饭费的生活费,住在8平方米的陋室,没有爱情,没有像样的生活,但他却初心不改的一字一句,一行一行比较汇校,从14岁到44岁,30年已经过去,时间什么都没给他留下,唯留给他与我们及后来人一部《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及其他的鹅毛诗,还在写的《零乡》,以及他论证的哥德巴赫猜想“1+1”与猜想“3x+1”。

在物质至上,活好至上的时下,而他却唯梦想至上地在清风朗月与一无所有中还想着自己多年以后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追寻那点让人认为一文不值流芳百世的虚名。他让你同情不起来,可怜不起来;也让你鄙视不起来,反让你在不能理解他中产生敬仰,反让你在觉得不可能有这种人还存在于世中看到了他的存在。

他总是说,他不是什么,在红学上他不过是一个考古复原曹文的红学工匠。他首先是唐国明,然后他是鹅毛诗人、作家、一个通人文识数理的王子,一只飞翔在他自己摇滚歌声里的云梦湖上的天鹅。

2017年11月17日写

本文作者简介:

一个具有“似神仙下凡,火烧无用,寻残觅缺,三十一年考古《石头记》,不失长风情怀;如曹公再世,雷劈不倒,食风餐月,一十七载修复《红楼梦》,已具鹅毛风范”创作精神与“死心塌地,刳肝为纸,丢得起用得当学得专积得厚,闲云流水,是非任他众生论;居高临下,沥血书辞,看已透拿已定说已思悟已真,朗月清风,功过自留后人评” 敢于担当淡然处世的作家;

一个“思危奋发图强,实事求是认知世界真理,考古复原红楼梦;修德安和天下,与时俱进改造现实命运,大声传唱鹅毛诗”胸怀天下的鹅毛诗歌手、红楼梦工匠、数学顽童;

分别论证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公式,通过论证“1+1”与“3x+1”得出了“半途数哲”论断:你永远处在另一个未知变数的半途之上。

唐国明,男,汉族,现居长沙,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钟山》《诗刊》及其他国内外书报刊发表文学、红学、数学方面的文章数百篇。2016年出版先后在美国与秘鲁《国际日报》中文版发表连载、以反复阅读的方式考古发掘出埋藏在程高本后40回中的曹雪芹文笔、以考古的科学方式修补复活出符合曹雪芹语韵与曹雪芹创作原意的“红学”作品《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国红学会将其列入《红楼梦学刊》2014年至2016年红学书目。为实现读到一本完整的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从2001年始深居在长沙岳麓山下8平方米内10多年,其刻苦阅读钻研《红楼梦》与其“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的工匠精神故事于2018年获得河北省第八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一等奖;其追梦事迹已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等电视台,美国《美南新闻日报》《新周刊》《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文史博览(人物版)》《广州日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西安晚报》等无数报刊报道。

附唐国明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的结论摘要:

1、“1+1”:

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即使随自然正整数越大,素数在区间分布个数在减少,但一个偶数越大,它前面包含的素数就越多,一个偶数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概率却在不断增大。而一个偶数越小,它前面所包含的素数就越少,一个偶数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概率却越小,而小到尽头的偶数4,却还有素数2与2之和能表示它;因此可以说,比任一大于2的偶数自身小的素数中至少有一对相同或不同的素数之和等于这个偶数;即除“大于2的偶数除以2”是素数外,所以任一偶数表示为两素数之和时的两素数都分布在“这个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且两素数与“这个偶数除以2”的数差相等。所以大于2的偶数可以是两素数之和。在已知的偶数素数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我们未知的偶数素数区间只能说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对于无穷无尽的偶数素数你不可能全部完成验证,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但谁也保证不了在超出某一区间外不会万一出现反例。你不能说它不对,在一定条件下是绝对的,而放置于你不可把握的条件下,又只能是相对的。所以,除素数2之外,任一两个素数相加必是偶数,而一个偶数能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只能在没超出某个大偶数区间成立,在超出某个大偶数区间之后,面对无穷无尽的偶数,谁也难以保证成立,并且难以验证,也无法验证。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

2、“3x+1”与万有通变规律公式:

2的n次方是所有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抵达4、2、1数流的终结线,又是从4、2、1回归无穷数据宇宙的起始线。在这条2的n次方线上,有无数从4、2、1回时的分流点与抵达4、2、1数流的汇聚点,这些点却是在2的n次方合4+6n形式的数点上。因此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经过2的n次方合4+6n数的汇聚点,可以回流分流出奇数x合1+2n或合2+3n的数群,顺着这些数群回流,会回流出通过“3x+1”“奇变”“偶变”而来抵达4、2、1的无际的数流。 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大数据与大信息时代最好最恰当的表述,也是宇宙无为地从无序到有序从始到终,又从终到始地循环往复如此存在于宇宙创造着天生着宇宙万物诗意地生成消亡、消亡生成的最好最恰当的表述,所以此万有通变规律公式为:

……2x→x→3x+1→(3x+1)÷2→……2的n次方→……→4、2、1……

↑↓

……2x←x←3x+1←(3x+1)÷2←……2的n次方←……←4、2、1……

……2+4n→1+2n→4+6n→2+3n……→2的n次方→……→4、2、1……

↑↓

……2+4n←1+2n←4+6n←2+3n……←2的n次方←……←4、2、1……

这个“3x+1”猜想“奇变”“偶变”运行模式已经预示了一切, 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大数据与大信息时代最好最恰当的表述。也是人类进入了一个智慧巅峰体验狂欢时代,人类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原则将吸尽人类所有的智慧与人类共同创造的所有智慧成果,以大数据的形式转化为4、2、1循环形式的智能,而输入无限类似于奇数偶数知识数据通过“3x+1”猜想“奇变”“偶变”后进入4、2、1循环有序的运转后,一种人类理想的“神”,超越于人类每一个人见识,甚至囊括人类所有智慧无所不能的“超我”将诞生于这个世界。

不管怎样,万有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万有的某事某刻与某个历史时期都只不过处在它“奇变”“偶变”数据流中某个或合2+4n或合1+2n或合4+6n或合2+3n或合2的n次方或合其他运行形式的数据分离点上,永远处在一个未知变数的半途之上。

3、“半途数哲”论断

由在n是大于0的整数前由在n是大于0的整数前提下,1除以2的n次方就是至小无内,2的n次方就是至大无外,又因通过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唐国明得出了一个“半途数哲”论断: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仍却处在4的半途中……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永远会处在另一个未知变数的半途之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沙岳麓山有个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红楼梦的作家唐国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vua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