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鲁迅在留学日本的早期,写有一篇万余字的文章《中国地质略论》,因而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地质学学者”,后来又与同学顾琅合著《中国矿产志》,于1906年5月由上海普及书局出版发行,并被清朝学部批准为中学堂参考书,成为鲁迅“最早产生全国性影响的科学论著”。这当然与鲁迅毕业于南京矿路学堂的“根基”是直接关系的。对此,我想许多石油人未必熟知的,读过《中国地质略论》的人恐怕更少。
每读不同版本的“鲁迅传”至此者时,我都快速联想起在“石油帐篷学校”时学过的地质课程。那时教我们地质课的老师,是一位参加过大庆石油会战的钻井队地质工,客观地讲,地质学理论修养是不高的,至少没有用“鲁迅地质学故事”开启我们同学的“地质学思维”,激发我们对于学习地质学的动力,倒是讲“大庆会战故事”比较多,尤其大庆寒冷中的故事——冬季野外“小解”时,必须带个“橇杠”敲打,否则会“尿柱冰棍”而连住于人的。现在想起来,地质课上除了这个“故事”,什么都没有记住了,倒是我的同帐篷宿舍同学莘成江的一位同乡,记不住他叫什么名字了,是同级“地质班”的,他来我们宿舍串门时说“搞石油,非学好地质不可”“地质学很有魅力”,这样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当然,特定时代之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教育水平不高,也是怪不得老师的。
后来的工作中,我曾专门邀请一级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为我所在团队开授了一次“石油地质学专题讲座”,略作了一次“补课”,但我已作高级主管多年,不关涉石油勘探开发专业了,故而仅刻骨记忆了“油气向高点运移的规律”,因为它与科学发展的人生规律是一致的。
至于1920年代中期,鲁迅先生与著名地质大师李四光先生因“女师大学潮”而发生的“笔墨官司”,则更是于当年的地质课堂上所未闻的。
地质学有魅力,且有诸多名人名家之故事。然而,我的青少年学生时代却与其“失之交臂”了,是为遗憾,也是一种“不堪回首”,但今天写下来,愿与后人之人生发展有所裨益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