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观义154:襄公四年·多行无礼,必自及也
《论语》中,孔子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鲁国执政大夫季氏的不满。
《论语·八佾篇》中,面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孔子表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等僭越无礼之事儿,他都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做出的?今天,当我们引用这句话来形容人时,通常会附加一个“拍案而起、拂袖而去”的附加动作。
同在《论语·八佾篇》中,针对季氏“旅于泰山”的计划,孔子先是委托自己的弟子冉有以季氏家宰的身份劝诫其放弃这一无礼之行。接着感叹“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难道泰山之神在知礼方面会连林放都不如吗?言外之意是说,泰山之神怎么会接受这种无礼的行为呢?毕竟,祭祀泰山这种事,除了天子和鲁国国君外,其他人是不可以觊觎的。
后来,听闻到“季氏将伐颛臾”,孔子给出的盖棺定论是“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孙的真正忧患,不在颛臾这个小国,而在他自己的内部。言外之意再明确不过——“自作孽者不可活”。
襄公四年,季氏的“无礼”已经初见端倪。当年秋,鲁襄公的母亲定姒去世,季孙作为鲁国执政大夫,执意不以国君夫人之礼为之举行葬礼——“不殡于庙,无榇,不虞”——不在宗庙举行殡礼,没有贴身棺木,不举行招魂的虞祭。贤人君子以“多行无礼,必自及也”来表达对季孙的不满。
“礼”说到底就是人内在礼敬之心的外显——礼貌,同时也是规范、秩序的体现——“齐之以礼”。从这个意义上讲,违背秩序、超出规范、失去礼敬、不合礼貌统称为“无礼”,人无礼的事情做得多了,祸患必然降临到自己头上。
孔子后来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来描述“克己复礼”的具体科目。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视、听、言、动上要力求“合于礼”。季氏的“无礼”,恰恰体现在他的“视、听、言、动”上。
(一)原文
四年春,王三月,己酉,陈侯午卒。夏,叔孙豹如晋。秋,七月,戊子,夫人姒氏薨。葬陈成公。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姒。冬,公如晋。陈人围顿。
(二)白话试译
襄公四年春,周历三月的己酉日,陈成公午去世。当年夏,鲁大夫叔孙豹前往晋国行聘问之礼。这一年秋,七月的戊子日,鲁夫人姒(鲁襄公生母)去世。陈国为陈成公举行了国葬。八月的辛亥日,鲁国以国君夫人规格为定姒举行了葬礼。当年冬,鲁襄公前往晋国观摩晋国之政。陈国包围了受楚国怂恿不断侵扰自己的顿国。
(三)观义
襄公四年春,周历三月的己酉日,陈成公午去世。周天子式微后,作为礼乐文明的风向标,鲁国的站位决定了文明主流的站位。襄公三年,陈国受不了楚国大夫的长期侵扰,派出自己的大夫袁侨积极参加晋国主导的诸侯联盟。如此才有了陈成公午丧葬期间的诸侯往来,“己酉,陈侯午卒”、“葬陈成公”等字样,才会出现在《春秋》之中,表明鲁国派使者参加了陈成公午的葬礼。
当然,改弦更张投向晋国联盟的陈国的日子也不好过。受到楚国的怂恿,毗邻陈国的顿国不断派出部队侵扰陈国。当年冬,陈国不得已出兵包围了顿国。
襄公四年夏,鲁大夫叔孙豹前往晋国行聘问之礼。“有来无往非礼也”——这是鲁国对于襄公元年冬晋大夫荀罃聘问鲁国的回敬。
襄公四年秋,七月的戊子日,鲁夫人姒(鲁襄公生母)去世。八月的辛亥日,鲁国以国君夫人规格为定姒举行了葬礼。《左传》详细记载了定姒葬礼的细节——“秋,定姒薨,不殡于庙,无榇,不虞”——当年秋,定姒去世,季氏作为执政大夫,为之厘定的丧葬规格是不在宗庙出殡,没有贴身的内棺,不举行招魂的虞祭。
八月的辛亥日,《春秋》记作“葬我小君定姒”——定姒的身份是鲁国“小君”——《论语》中强调邦君之妻“称诸异邦曰寡小君”。这里,孔子以“我小君定姒”相称,表明定姒是以鲁国国君正妻的身份下葬的。回顾此前季孙行父确定的“不殡于庙,无榇,不虞”,显然有轻视定姒的意思。定姒作为鲁襄公的生母,轻视定姒其实就是轻视国君。
《左传》中就此事作过说明,后来鲁大夫匠庆指出季氏的问题,提醒他“君长,谁受其咎”——等国君长大了,谁对这件事负责?最终是砍了季氏为自己贴身棺木准备的木材做榇棺。贤人君子评论这件事“多行无礼,必自及也”——不合于礼的事儿做多了,祸患一定会落到自己身上。
同在秋季,陈国为陈成公举行了国葬。
襄公四年冬,鲁襄公前往晋国“听政”——观摩晋悼公之政。说是“听政”,说白了就是直接处理晋悼公交办的具体政事。这一阶段,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氏自己镇守鲁国,却派仅有七岁的鲁襄公和孟献子往返奔波。吴国人调侃这一奇怪现象为“国君道长,而大夫不出门”——国君饱受往返奔波之苦,而大夫安逸地在国中静坐。
当年冬,陈国包围了受楚国怂恿不断侵扰自己的顿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