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部电影被大多数观众所喜爱,并纷纷给出好评时,你一定会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里看到这样的留言:“只有我觉得不好看吗?”“只有我觉得导演是在割韭菜吗?”“只有我觉得电影逻辑、演员表演烂透了吗?”
很多时候,这些故意“唱反调”的留言还会得到很多点赞,与之想法相同的人默默蹲在角落里,为其煽风点火,试图压倒大众、博得关注、引导舆论,称霸整个评论区。
这样的情况在最近爆火的电影《周处除三害》中屡屡出现,再往前一点,春节档“三巨头”《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中也不乏这样的声音存在,甚至更多。
我想表达的,并不是说不允许其他声音出现,我们应该鼓励大众发出个体声音,多元观点碰撞带来全新视角开阔思路,而不是一句简单的“我不喜欢”就否定了一切,没有自己的理由与想法,单纯地为了否定而否定。
这样的人是很无趣的,可以称之为所谓的“杠精”。
我猜他们中间,有些人并非真的不喜欢这部电影,他们只是想通过标新立异,站在大众对立面来彰显自我,显示自己的独特。
“大家都说好,我偏要说不;大家都觉得不好,我偏要夸,我始终与你们这些凡夫俗子意见不合,你们理解不了我这种独特而又小众的人的品味。”
简单来说,他们其实是一群内心自卑,渴望获得关注与认同的抬杠爱好者,他们的手段通常是通过打压他人来抬高自我。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过这样一类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会习惯性地用“不”来开头,尽管接下来他给出的观点与结论可能和你相似,但他就是要先全盘否定你,把你的气势压下去,然后再通过说教式的口吻,滔滔不绝地讲出大道理来,让你对他产生认同甚至是崇拜,以此来树立权威。
如果恰好遇到他熟悉的领域,那么他不仅会用“不”开头,还会全程对你进行精神打压,把你贬的一无是处,最后再来一句“其实我也只懂个皮毛,但指导你绰绰有余了,如果你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问我”,完成树立权威的最后一击。
如果遇见了他完全不懂的领域,他也可以先否定你,然后再以我一个朋友,我从新闻上、网站上看到说“不是这样的,具体是哪样我也不知道,但一定不是你说的那样”,通过胡搅蛮缠、抬杠的方式达到树立权威的目的。
这种充满攻击性却又漏洞百出的话术偏偏还能唬住不少人,尤其在个体差异性极大的网络中愈加泛滥,能收获不少追捧者。
坦白讲,这也是一种反向“从众”与群体之争。许多抬杠爱好者遵循着“唱反调”的战斗原则,迅速吸引一批天南海北的臭味相投者,并肩作战维护可怜的自我。
就比如豆腐脑是甜的还是咸的,这本是个口味之争,无关对错,一笑而过就罢了。但争久了,就有人开始认真,他们自行往里面掺杂了一些身份认同、价值观、优越感,“我站咸你站甜,只要把咸捧上去,就是我比你厉害!”
同理,只要把大众声音压下去,让自己的言论以高赞形式出现在评论区前列,就觉得自己胜利了,然后自诩“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并产生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错觉。
当然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活中,我们如何辨别对方的“不”是真心还是假意?是平等开放的交流,还是个体意识过强的自大?
我个人总结了两个标准,以供参考:
1、对方是否会带入你的视角看待问题,并在发表完观点后,无论你怎么选择都会尊重且支持你的决定,并祝你好运。
2、你是否从对方的话语中得到了一个看待事物的全新视角、自己忽略的微小细节、从未知晓的知识或事实。
如果对方符合其中的一项标准,我觉得这就是一次有意义的交流,并且会收下他开头的否定。如若不然,世界这么大,我何必和这样的人待在一起“慢性自杀”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