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会切换

学会切换

作者: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 来源:发表于2022-07-01 13:24 被阅读0次

据脑科学家研究说,人的大脑分若干个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领域,比如逻辑与运算,比如语文与数学,比如工作与生活,比如运动与休息……甚至有种形象的说法说大脑在一天中是有着“次第花开”的工作节律的。

怪不得一些牛人门能将自己的成长、工作、家庭、生活安排得游刃有余,我想,他们一定会有意无意契合了大脑可以“次第花开”掌管不同区域的规律了吧。

简而言之,有效切换,定是高效的命门。

试看下面的场景:

很多人有强迫症,邮件来了一定要看,微信时不时得浏览,心里老惦记着实时消息,邮件、钉钉、微信,几乎就被手机、电脑绑架了——领导是不是又给我发什么新指令了,朋友圈是不是又有“瓜”可以吃了……总之每天乃至每时每刻都是盯着信息,以致身心疲惫。

放眼看看,身边颈肩腰椎毛病一大堆的、视力急剧下降的、熬夜无节制的……

我们到底怎么了?真的工作节奏那么强,压力那么大了吗?恐怕是时间管理能力不够高、规划能力有待优化吧。

且看牛人、精英们的高招——

他们怎么做?大概都有一个切换,能合理科学的在开启和关闭之间切换

切换一:看不看手机

很多的精英员工的做法是,规定自己每一天固定的时间去处理微信、邮件,要真有急事自然会打电话。比如说固定到上午十一点到十二点,下午四点到五点这两个时间段,集中精力处理以上内容,其他时间专注于工作或者休闲娱乐,完全不用时不时被电脑、手机控制,这样效率会变得非常高。

假设你二十四小时一封邮件都没回,一次微信(朋友圈)都没有刷,不会有什么事发生的。单位照样走,地球照样转,真有十万火急的事,会通过打电话来交办,所以压根不用焦虑不用急。

实际情况是,现在人大多都成了手机的奴隶。有数据显示:安卓手机用户平均每天要解锁65.8次!累计看屏幕的时间达到了4小时!18~25岁年轻人解锁频率最高,日均达到了74.7次!

只要有一点点空闲时间,赶紧拿出手机解屏,看看有啥自认为重要的信息还没看,有没有八卦娱乐信息还不知道。更有甚者,打开手机就是为了看网络小说或者沉浸到手游中拔不出来。

一旦沉浸在这个沼泽中,学习、工作、提升……通通抛出脑后。

稍微好一点的,打开手机或者电脑貌似主要是为了工作,却因为不分主次或者轻重缓急,而无法提高专注度,无法聚焦在重要、紧急事情上。

从统计的结果上来看,97%的普通大众更看重的或者他手上着手在做的,是紧急度比较高的事,而非重要度比较高但未必那么紧急的事。

为什么?因为你时时关注紧急的事,紧急的事总是有,甚至不那么紧急的事你也会把它定义成紧急的事。比如,一个微信来了,你就一定要马上回复,哪怕这个事本身并不是一件急事,但是回复微信这件事被定义成了紧急的事,你哪儿还有时间去做那些不紧急的事?更别说重要的事、重要且紧急的事了。

久而久之你就被手机(微信)牵着鼻子走,被不那么紧急、不那么重要的事情牵着鼻子走了,人可不就效率越来越低,专注度越来越下降了吗?

切换休息与工作

巴菲特说过他工作时就是一种休息,樊登老师也说读书、讲书就是他的生活,也是在休息,同时也是他的工作……

这些高能量人士都把休息和工作完美的融合了,但我们都是芸芸众生,都是普通人一枚,我们经常经常眼巴巴盼的是啥时候才能休息?工作能不能轻松一些?偶尔放假了却又纠结节假日怎么度过?

下面的画面中是不是能找到你的影子?

63%的普通员工会觉得节假日没什么可做,所以干脆接着加班,而79%的精英员工,他们会认为节假日需要充分休息,以便新的一周能够满血复活。这就是如何选择开启和关闭的问题。精英员工会非常清楚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开启、关闭、开启、关闭,当他开启到工作状态的时候,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当他关闭后,就去做别的,不会受到干扰。

怪不得李大钊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如果再往纵深处挖一点的话,就可以弄明白那些把工作和生活浑为一谈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会选择加班呢?可能恰恰反映了他的不安全感。不是有工作需要他去做,而是他需要通过有工作去做这件事,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觉得我还有一个工作,我是有用的。

这个结论相当扎心。扎在了相当大一部分满足于自己忙忙碌碌的人的心坎上,暴露出“低效的勤奋”这个真的核心。

而对于精英员工,因为本身他就已经把这些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了,他会觉得这是我理所当然的休息时间。我该做的都已经做完了,我要给自己重新充电,这样我下周一上班的时候,我才能更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这就是思路是否清晰、选择是否明智,带来的不同人生旅途,也许一开始区别并不大,但架不住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两条路分歧将越来越大。

再来一个纵深的理论科普吧:

T型人才、I型人才、π型人才的区别:

T型人才指在某一个领域能够挖得很深,同时还有广泛的知识面,什么都懂一点。下面的这一竖指的是专业领域的纵深发展,上面这一横则是指有通识知识,知识宽度阈值较高。

I型人才则更倾向于就在一个角度、一个领域越挖越深,越积累越多。

π型人才。不但有那一横,有那一竖,还有第二竖。假设第一竖完蛋了,还有第二竖,然后那一横还在。

就像如今的后疫情时代,疫情当时不由分说席卷全球,许多行业眨眼间不复存在。有些π型行业人或人π型人才能够以壮士断腕的魄力,绝地逢生,再次华美绽放。教培行业的龙头老大新东方不就是一个明证?

人能都容易追求工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这是大部分人骨子里的本性,纵观人类历史长河,这样的求往往是危险的。

应该随时随地都具备居安思危的意识。

正常状态下有切换意识、聚焦意识,让自己的时间精力快速回拢到眼下最重要的事情上,努力创造自己的工作学习福流(心流)状态,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实现,由I型到T型到π型的完美切换乃至过度,以便在非常状态下,还有绝地逢生的可能性,实现自己人生的指数型成长。

相关文章

  • 学会切换

    据脑科学家研究说,人的大脑分若干个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领域,比如逻辑与运算,比如语文与数学,比如工作与生活,比如运...

  • 学会角色切换

    今天的我上了很严肃的一课,如果想要好好珍惜感情,就要认真剖析自己的问题,并彻底解决。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撒娇,从骨...

  • 学会切换状态

    星期四一天的工作不是很忙,晚上我约好了老婆孩子,带他们出去株洲的王府井附近玩。 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我开...

  • 滕奕晓0628反思日志—2017(1.0)

    讨厌工作随时被切换,学会冷酷,手里专注的东西不弄完,不去切换他人的打扰

  • 2018-07-25

    不管心情如何,总要学会脸上的喜怒哀乐自由切换。

  • 学会了切换脑子

    脑袋里都是想着暑假该怎么权衡工作与孩子之间的平衡,越想脑袋就越疼,仿佛神经打结了般,找不出来一条路。 我知道不能继...

  • 罗胖《阅读的方法》4

    我能否学会转念思考,在不同思维模型之间自如切换? 转念 ALL THI...

  • 高手必经之路:假动作练习 | 盘客

    切换拿法 在新手学会了反手,正手以及锤子盘之后,他们还需要熟练地掌握如何自由的切换各种拿法。根据极限飞盘规则,场上...

  • BeautifulSoup之爬静态界面

    小注:今天可算是学会简书的markdown切换了。点击上面“预览模式”。 BeautifulSoup爬取静态页面套...

  • Linux vi命令的使用方法 (转)

    请读者您一定要学会、记住。(1) I、a、o切换进入Insert mode。[超级常用](2) 移动光标 vi可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切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ec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