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之塞上》
这是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的赴边途中,所描绘的边陲大漠磅礴壮丽、雄浑开阔的一番景象。塞外风光壮阔瑰丽,曾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然而,近来风沙肆虐,飞沙走石。风沙所到之处,无不昏天黑地,牛羊死亡,人们背井离乡,满目疮痍,一片凄凉。
就是在这样一个蓝色星球上,我们生活的一方热土,宛如一个饱受病魔摧残的躯体,躯体之上显露着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疤。这些伤疤约有3600万平方公里,每年还将以5-7千平方公里的面积不断扩大。这就是一直以来被视为地球“顽疾“的土地荒漠化现象。
荒漠化,作为一项复合性灾害,它的危害程度远比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要严重得多,它不仅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而且还直接动摇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对外投资乏力,共建 “一带一路“成为了拉动全球对外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可是,偏偏在”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65个国家中,超过60个国家正遭受着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中国也有7个荒漠化严重的省份位于“一带一路”战略路线上。这7个省主要分布在干旱的中国西北部,拥有全国95%的沙化土地。
荒漠化离我们越来越近
因此,这项亟需治理的全球性难题也得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17年9月10日,“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正式启动。这也就意味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携起手来,共同化解挑战和困境,共享荒漠化防治经验,构建生态安全共同体。2018年5月,环保部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京共同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鼓励和邀请中国企业投身“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同年7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中国亿利公益基金会联合成立“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多边与双边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生态修复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产业化。
我们不难发现,在建设绿色生态的同时,广袤的沙漠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沙产业前景非常广阔。
国家在行动,我等又岂能坐视不理呢?

中沙基业作为一家顺应时代发展,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志从事荒漠化生态治理与开发、沙漠种植技术应用和再生资源开发、荒漠治理与研发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将不辱使命,通过整体布局,整合国内外诸多核心战略伙伴支撑形成产业矩阵,共同推动“沙之源荒漠治理生态大农业”项目。

沙之源荒漠治理生态大农业项目,充分运用现代新思维,构建商业新模式,打造以“生态农业+分享经济+大众公益”的产融结合新典范。在西北部戈壁沙漠地区选择以酸枣树、梭梭树为代表的最优质防风固沙植被,分阶段地进行有计划种植,以绿色为核心,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向沙漠要收益,形成一条符合地区实际的绿色沙产业发展之路,共创人类美好新生活。

荒漠化治理,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群人的事,而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的事。期待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参与到“沙之源荒漠治理生态大农业“的项目中来,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用心种好每一棵树,让树苗长得枝繁叶茂,为沙化土地披上绿洲,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