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
这句用来讲书法艺术的话,有没有觉得其实包含了很多人生哲学。
反正今天写东西写懵了,不如有感而发,用理智对治情绪。若是有人偶然看到能获得安慰、启发,也算是行善了。
美是有难度的,人生之美更有难度。
颜真卿在40多岁写《多宝塔碑》阶段,已经把精巧做到极致了,但是为什么后来很长时间在拙上下功夫,工处在拙,因为拙里蕴含了生机、变数和可能性,造就了他与王羲之并列的一座书法艺术的高峰。而他最后人生的自我完成以身殉国留下让人感动的“有唐之德则不朽”,也是他的人生选择。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每一个字都感觉在失控的边缘,每个字像舞蹈家在失控和可控边缘的惊鸿一瞥,是高级艺术的一个特征。胜人处在不稳,不是真的不稳,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的美感。前人形容王羲之的字龙跃天门、虎卧凤阁,是动静、矛盾的对立统一达到高度完美的境界。他有这样的心境,才会在流觞曲水、清风朗月、酒性正酣的暮春之初写下“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所有天地万物的美好,所有的遇见都是暂得的,如梦幻泡影,当下好好珍惜。
我们害怕生,总是追求绝对的安全感,某种程度上也是追求绝对的无趣和生无可恋。熟后我们要去寻求一种陌生的感觉,稳之后又追求变,这是生命的生机在变化,有人说这是造化在写人这个软件的时候的基础配置。
工处在拙。老师说就好像你当年初见某个人心动的时候的那种会害羞,突然有很多话堵在心口不敢说出来的那种感觉,要时常记在心里,那些由于你看重而使你显得笨拙,没有那么泰然自若的东西,是情感最本真的东西。要把心守在那个地方,金刚经讲的要“善护念”。
妙处在生。我们所有的轻慢、不在乎,都是因为太熟悉了。事实上,我们的熟悉都是以为的熟悉,永远有人在你的熟悉之外。其实陌生感很有趣、很可爱。
舍与得,先舍后得,决策等于放弃,没有放弃的不叫决策。米开朗基罗说,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就是舍弃了不属于它的部分,就完成了。人生也是这样,舍弃了不属于自己的部分,就是完满。 从更大视野,保持开放多样性的角度看得失、好坏、强弱,这个功夫练会了,那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完美并不美,完美是一个假设的存在,没有持续性。把我们能可控的那一点点做好,顺势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