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爱玲的家境
张爱玲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算得上是很好的,她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她的祖父是张佩纶,本应该是一个封建社会世袭制下的大家族,无奈却成为了旧时代到新时代替换的牺牲品。变革改变了这个家庭,同时也改变了张爱玲的一生。可以说,变革毁掉了很多本应该繁华的家庭,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但却成就了一位奇女子张爱玲。
家到中落的张爱玲早早的看清了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也为她之后那深刻的作品埋下了伏笔,似乎家道中落成为了近现代伟大作家的标志。张爱玲笔下的人物真实而富有人性,不再是相对的正与邪,好与坏,而是客观存在身不由己,这和她从小的经历息息相关。她从小生活的家庭,非常的不和谐,她的父亲整天躺在床上抽大烟,找小三,母亲也因为受不了这个家庭,在张爱玲4岁的时候离开了家庭,去了国外。此后,张爱玲的父亲根本没有丝毫的悔过,而是变本加厉的将小三带回了家中,俩个人一同躺在床上抽大烟。在随后的一次争执中,张爱玲被他的父亲关进了房间,半个月都不允许她出来,由此张爱玲对现在这个家庭失望透顶,找了个机会离家出走,去寻找她的母亲,再也没有回来。可以说,张爱玲后期很多的作品都取材于她幼时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影响张爱玲一生的三个男人
张爱玲一生之中,出现过三个尤为重要的男人,一位是他的父亲张廷重,这是个毫无作用的男人,气走了老婆,逼走了女儿,自己和小三只顾躺在床上抽大烟,自己丝毫没有尽到一个作为父亲的责任,也没有尽到一个作为丈夫的责任。对于张爱玲来说,父亲闪顺即逝的关心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后来在张爱玲对她父亲的回忆中,她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仇恨,相反是有深深感情的。
张爱玲一生之中第二个重要的男人,叫做胡兰成,这是一位民国才子。胡兰成是个极有魅力的男人,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是痴迷的,胡兰成曾答应张爱玲,要在乱世之中给她一世安稳,后来也被证明是个笑话。和张爱玲在一起的日子里,胡兰成身边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情人,这是张爱玲所不能容忍的,一封绝交信,“你不要来寻我”,便是和胡兰成决裂的开始,随后的日子里,日本投降,而胡兰成作为汪伪政府的执笔,也因此被打成汉奸,从此一落千丈,中国再无此人落脚之地,只得流亡日本。或许没有一种深情,不是千疮百孔,长的是愁苦,短的是人生。
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是赖雅,他们的结合更大程度上是老夫少妻,恋爱那年赖雅65岁,而张爱玲36岁。在赖雅晚年的时候,还能有一个如张爱玲一般美貌而富有才华的女人,陪伴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莫大的幸福。可是赖雅并没有给与张爱玲应有的幸福,他们结婚的不久,赖雅便让张爱玲打掉他们的孩子,赖雅不能接受再次抚养一个孩子,之后又过了没多久,赖雅再度中风,张爱玲只得悉心照料,所以说张爱玲和赖雅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并没有多少,赖雅也是对张爱玲有着深深的亏欠。因为赖雅要求流产,张爱玲此生再也没有机会成为一个母亲。所以说,不管是孩子,还是关于幸福的承诺,赖雅都没有实现它。张爱玲作为一个民国奇女子,却得不到一份普通女子应该享有的爱情,这是最可悲的事情。
看了如此多的传纪、小说和影视作品,传奇而美丽的女子多数不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其中或许有着很严重的社会因素,对于万众瞩目的她们来说,很可能羡慕的只是一份平凡而朴实的爱情。
张爱玲对于时代交替的看法
对于旧时代和新时代的交替,张爱玲是切身体会,同时,在这个方面,她也是离我们最近的女性作家。所以她本人心中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看法,也是我们关心的重点。张爱玲对于她的父母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就表明她对旧时代晚清和新文化五四运动的看法,她的父亲,抽烟而败家,典型的旧晚清无可救药的代表,而她的母亲,有主见而独立,自小让张爱玲学习西方礼节和钢琴,典型的五四新文化的代表,而张爱玲是对她的父亲有着感情,却并不喜欢她的母亲,这也就说明了,张爱玲骨子里是恨新文化对她家庭的冲击,她内心是讨厌战争和变革的,她觉得变革是一切不稳定因素的起源,也是暴动流血事件的开始,她早期的俩次留学机会也都因为战争和革命而错失。
或许只有你设身处地的站在某个人的角度去理解,去感悟他心中所想,你才能以人性和一种悲悯的情怀去给他客观的评价。在你使用这个方法去分析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这个世界再也不会有什么好坏之分,有的都是对他人的深深同情和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