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路上
20多年前,同个村子里的5个学生考上了县城里的高中读书,当然是很轰动的事情。其中就有我,还有文丽,小鞠,小于。
文丽与我在更早一年的时候就去县城读初三,但我仅在入学2个月后就无法适应城市里的快节奏的学习模式,我还患上了深深的思乡病,每到深夜就只想回到35KM外的小村子里。文丽却适应的很好,她和我们同宿舍的其他两个女孩玩得很好,她一向擅长融入集体环境,就像她的父亲--村支书一样的善于团结别人。
我的父亲很孤僻,说话很难听,我也有些孤僻,不被同龄人喜欢,也不知道该如何和别人做朋友。
最后我回到乡镇中学读初三,文丽继续留在县城实验初中读初三,她妈妈多次遇到的我时候,都洋洋得意地说文丽的课都学习完了,现在正在复习呢。我看了她一眼,扭头就走了。
初三结束后,我幸运地考取乡镇中学的第二名,再次到县城读书,这次换成是高中的学校了,而文丽却因为低于录取分数线20分,不得不复习,这次她也离开了那所学习压力巨大的实验学校,换成乡下的一所封闭式初中来复习,那所初中距离我们村大约20里路。
我到县城高中读书的时候遇到了我们村的小鞠和小于。她们的年纪都比我大2岁,过去她们所就读的初中在另外一个镇子上,她们应该也是学校里的佼佼者,不然也无法突出重围,她们应该复读了不止一年。
而文丽在复读后仍然在来年的中考中发挥失利,她再次低于录取线十多分,她这次很崩溃,好在她父亲愿意出6000元高价让她去县城读高中。
小鞠在高二分班的时候读文科,然而第一年高考,她和我一样都名落孙山,我们接着在那所高中复读,幸运地是我在复读后的来年被一所二类本科所录取,从而去读大学,她因为答题卡问题,导致其中一门成绩的卷面分为零,她不得不再次掏高价复读,在第三年高考的时候,她也考取了某二本院校,后来她学了会计,本科毕业后她在我们地区市某医院找到了工作,成为一名出院结账的会计。
而小于比较努力和幸运,他在第一年高考时就超过重点大学线,而他填报志愿也比较稳妥,因此他顺利入读重点大学,不再在高中的题海里沉浮,而他本科毕业后,又保了研,在同一学校接着读3年的研究生。
我在那所二类本科院校毕业后,也读了研,考到广东的某院校,学校是双非一本。
文丽在入读高中后,她的第一年高考也不顺利,未过本科线,等到她复习的时候,来到我们那所高中复习,第二年高考也不顺利,只超过了3本线几分,但她爸爸这次并不舍得让她读高价的三本,三本每年的学费都是普通院校的好几倍,整个本科读完大约花费普通院校的3倍的费用,综合考虑之下,她读了个普通师范类大专院校,但她依然很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