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放假了,我如往常一样,晨练完并做好了家里的卫生,就去娘家看望80岁的老母亲,也顺便蹭三姐做的可口饭菜。
母亲早上一般不正儿八经地吃早餐,只是喝杯牛奶,吃点零食,有时还吃一个鸡蛋。当然,这在城里人眼里,就相当于已经吃了早餐,但对我们农村人来说,这还不算早餐。
因此母亲总要求三姐做早中饭,最迟11:00就要开餐,否则母亲就会不高兴。
其实她要吃早中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下午无论如何她都要早早地到外面去坐人家,和别人唠唠嗑。
如果有那种赌注小的扑克牌打,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牌脚有多,她看别人打也觉得很舒服,一般都要看一整下午,待别人散场了才回家。
我为母亲这么大年龄了,还有这么好的精神,头脑还有这么清晰,感到特别欣慰。
她这种生活半自理状态,可以让我们这些子女安心,也没有那么牵挂她。
昨天我到母亲家,已经将近10:00了,三姐已经开始炒菜了。
我到厨房和三姐打了一声招呼,想给三姐搭把手。三姐说不需要我帮忙,马上就弄好了。
我就坐在门口阳台和母亲一起晒太阳。这时,隔壁邻居的大姐左手拿着一瓶牛奶,右手拿着一个油坨,一边吃,一边往我家走。我赶紧给她让座。
邻居大姐坐定后,询问我母亲:“明天某某哥家整寿酒,你们去不去?你们和他家通来往了吗?”
母亲说:“不去,我们和任何人家里都没有通来往,我的某某(我哥的名字)在外面住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在老家接过客,我的老头(我父亲)享福了,他也只收了亲戚的人情礼金。”
邻居大姐又问:“某某哥(和我是远房的姑舅老表)不是你们家亲戚吗?老爷子去世,他没有来吗?”
母亲回说:“他来鬼哟!哪里肯来,以前我不知道送了他们多少冤枉情钱呢!”
这时我忍不住插话了:“他怎么没来?他不是在我的礼薄上写了礼金吗?”
母亲生气的大声反驳道:“那还要你说,你跟他通了人情,他肯定要给你送礼,但他却没有在你哥的礼簿写礼金。之前我年轻一点的时候,他们家有事整酒,包括组里的一些乡亲整酒,我还不是都去了的。后来我年龄大了,别人家有事整酒,我才没去。不过,我们家几十年都没有整过酒,你父亲享福,别人还不是都不来了,以前送了就白送了,人家就看最后一次他们家整酒你去了没有。”
母亲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有的人家在城里买了个套间也整酒,像这样整酒,我的某某(我哥)不知道要整多少次酒,他都买了几套房子……”母亲越说越激动。
我想到邻居大姐的儿子去年在市区买了房子也整酒,虽然母亲没去送礼金,但是我跟她家有人情来往,去送了礼金。
我怕母亲这样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怕她难为情,也怕她对母亲有意见,就赶紧阻止母亲。
我劝母亲:“人家家里整酒,你去就去,不去就不去,少说点话不行吗?”
我心里想,母亲之前送了别人的人情,那都过去十几年,后来别人家有事整酒,母亲没去,别人肯定不来。
我认为不来也是好事,别人家两三年就要整一次酒,甚至一年要整两次酒,而我们娘家几十年都难得整一次酒,人家来一次,那不就回送很多次吗?
况且,一般的人家,怎么会记得那么久远的事呢?亏了就亏了吧,有什么好讲的呢?人情账算得那么清楚吗?
母亲生气地说:“我说我的,你别管,我就是要说。”
我心里想,母亲这么大年龄了,我唯一的哥哥嫂子又一直定居在遥远的他乡异地。母亲又喜欢在外面坐人家,我希望她老人家平时少说一点东家长、西家短,这样到人家家里唠嗑,别人才不会嫌弃,才能受到人家的尊敬。
如果乡亲们因为母亲说话不注意,不喜欢她老人家,甚至嫌弃她,我们做子女的,脸上也没有光。
我见母亲讲这种不逗人喜欢的话拦都拦不住,我怕他得罪邻居大姐,更怕邻居大姐把母亲说的话传给我那某某表哥,情急之下,我说:“要您不说,您非要说,未必嘴巴痒!”
我知道我这个话说过了火,对80岁的老母亲,我确实不该说这种话,也不该用这种语气。
但我也没有办法,母亲经常这样说话,我家几兄妹,就我和二姐敢于这样劝她,可每次好好劝她,她都不听,总是图一时的口舌快乐,想到哪说到哪,结果总是得罪人。
如果母亲是那种老糊涂了的人,也另当别论。可她偏偏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甚至比我记性还好,反应还快。为什么总要说这种得罪人而又不起作用的话呢?
我觉得不管是谁,说话注意点,不得罪人更好。特别是老人,本来已到了受人嫌弃的年龄,更加要注意自己的言语。
后来吃午饭时,母亲还在生气,不停地用眼睛“鼓”我。而我冒犯了母亲,心里也不好过。
但我不冒犯她,她一直这样说下去,会多么招人嫌弃呀!不是我的亲娘,打死我也不会这样阻拦她的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