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书整理1
1.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 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家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很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对于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要去说。
三.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要过分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给孩子打针时,为了消解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过一次当后,就绝对不会再上两次当。那么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会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不会信任大人!
四.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绝对不要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抓你”或“吃了这个药就能给你买遥控汽车” 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会妨碍他们的道德发育,儿童从小会理性面对一些困难和痛苦,不仅能缓解痛苦,而且还能很好的保护自己。
在带孩子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棘手的事情,家长一定不要泄露自己情绪,就像尹建莉老师说的,如果妈妈自己在打针面前表现出了各种心疼,孩子会觉得真的会非常的痛苦,他的拒绝情绪会加大,要平和的告诉孩子是怎样的一件事,要陪伴,要鼓励,但是也不妨加上一句“宝贝,如果真的受不了,哭也没关系的,宝宝已经很棒了”,让孩子很“正常”的度过一件事,而不是在诱惑的情况下,因为这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坚强,还会让他们认为如果如何如何,我能有什么,以后还会采取哭闹的方式。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书整理1
2.以前我也会认为,孩子磕碰着了,就去责怪嗑着孩子的物件,但是看过老师的书知道这其实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这让孩子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不利用儿童的心理健康。
大人们也许认为我们打桌子,阶梯,它们又不会懂得痛,所以没什么,但是在孩子的眼里,万物皆有灵性,所以他们和物件处理的模式是我们和人和人之间是一样的,所以说我们去打,去说这些物件,其实也就是在教孩子去打去说他人,这样想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们应该教导孩子去疼惜,因为在孩子痛的时候,物件也是在痛的,这样孩子会有更多的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也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孩子会很愉快,也能保证一辈子不吃亏!
3.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像“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大人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小的“不是”,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孩子经常会出现丢三落四,你叫他几次都没反应等等现象,很多家长就会很不耐烦,提高声音狠狠的训孩子,但是很多情况下,这不会产生效果,反而会有抵制的心理,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对自己犯得错误不在乎,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的陪伴,让他尽量什么都自己去解决,只有让他们自己去考虑,去做,去犯一些小的错误,孩子才能慢慢做的不错。
凡出于经验的或者心不在焉的过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不便或者损失,知道以后如何做,我们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孩子,但是一定要有耐心的等待他经历并成长,甚至要故意给他制造一些机会让他尝点不用心的苦头,只要孩子有自尊自爱的心态,有足够多的经历,该学的他都会学会,该注意的也会注意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书整理1
4.在提到古诗的时候,说实话我真的没有能感受到她的美,因为在上学期间就一直背背背,去看详析,去想答题技巧,整个过程非常的枯燥,在看到这章后,特意找了一本古诗集去看一下,让自己尽量放下排斥的心理,结果也确实没有那么糟糕!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会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垂青的人。
周作人先生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和音乐性特点。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点,从古道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
那么如何正确的指导孩子学古诗呢?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就好,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加一些简单的讲解,注意要简单,不要一直刨根究底,重复再重复,等再长大一点,孩子各方面已经很好了也就不用很费心了。
培养孩子长久的兴趣,除了说你给他各种版本的古诗词书,还在于你和他们的一起学习,不要把背古诗当作一种任务,更不要归结于以后考试的必考科目,而是说陪孩子慢慢的读,慢慢的感悟,慢慢的去记下,去感受这种短而精悍。
不管是接触什么,都会有一个由难到简的过程,所以开始的时候,孩子背诵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开始的时候可以是一小截,一小截的背诵,不断的把新的和前面背过的连接起来,那么一首诗就背诵完了,在日后孩子的学习以及生活之路上都会轻松很多。
孩子喜欢了古诗,产生了兴趣,你会惊讶的发现他会自己慢慢的尝试写,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诗意,他们想把这种美留住。如果可以的情况下,家长在开始的时候可以指导一下。
幼儿时期是孩子学习古诗的黄金阶段,但是学习是件终身的事情,孩子大了也没关系,我们做为家长的,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是将其作为兴趣,而不是强迫性的学习任务,要在一种相对欢愉的氛围下,去培养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注:家长千万不要总是让孩子在大家面前秀一下背了多少诗,也不要对着孩子总是说背古诗有多好,对你写作好啊,对你以后学习好啊,因为这样会破坏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书整理1
5.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是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有一种魔力,他默默的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的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的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他们不能顺利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为什么有些孩童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呢?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有些学生你感觉他也没怎么学习,但是成绩就是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之处,而是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反过来促进智力的才能发展;
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面负担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去课外阅读,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儿等人的学习理论:
一.思维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
“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着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很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注:
1.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请用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语言给孩子讲故事,不要用通俗的口语来讲,尽早的让孩子接触有情节有文字的图书,在你给他买有文字说明的故事的图书时,就要给孩子“读”故事,而不是“讲”故事。
2.衡量一个人阅读的能力有三个方面:理解,记忆,速度。
我们不要总是强调孩子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什么都理解了再往下,而是说让孩子快速的读下去。
但是要注意几点:
一.不要让孩子低低的读出来;
二.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
三.可能的话尽量的租书或者借书看;
3.不要总是喜欢考察孩子“记住了多少”
当孩子面对一本书时,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识记的要求,孩子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识记上,而阅读的兴趣放在其次,一旦孩子知道读完书有那么多任务等着他,孩子就不会再有兴趣去读书。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件有趣的事情。
4.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
何谓读图,就是看漫画,电视或电脑等,以图像为主的接受信息方式。这种会使孩子习惯被动接受,不习惯主动吸收,他在学习上也会显示出意志力缺乏。而读字则会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相同,阅读中接触多了,那么学习上也就会轻松很多,
5.尽量不要买“缩写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