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左岸到右岸——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从左岸到右岸——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者: 野渡寒江蓑翁 | 来源:发表于2024-10-31 15:34 被阅读0次

part 1 异域的图景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

——摘自鄂伦春族民歌

灰鼠、野兔、黑熊,熟皮子、晒肉干、割鹿茸,乌力愣、桦皮船、靠老宝……《额尔古纳河右岸》展现的是鄂温克族游猎生活的景象。这种景象迥异于聚村而居的乡土社会,有别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生活。他们翻山越岭,与驯鹿为伴,逐水草(苔藓)而生,我称之为山里生活。这种图景,在我一个南方人看来,是陌生的,近乎异域的。他们餐风露宿,喝酒吃肉,唱歌跳舞,活得洒脱自在。天地俱澄澈,这样的生活,甚至有点令人向往。分享会上,就有书友谈了对贝加尔湖、桦树林的“美好印象”。风葬,萨满,玛鲁神,更给这样的生活平添几分神秘。

part 2 时代的印记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东大营,苏联红军,供销合作社,林业工人,造反派……这些,是我从书中提取的关键字。组织者东哥用的副标题是“文明进程中的百年沧桑”。我捋了一下,满洲、抗日、建国、文革、定居等,一条时间轴串起了“一个边境民族的百年兴衰”。它们不是作品的主题,但关乎人物命运的走向。

如果没有尼布楚条约,他们的族人或许还游弋在额尔古纳河左岸。如果没有日军侵华,部落男丁无须充军受训,“我”的丈夫(拉吉达)就不会因为急着去寻找驯鹿而死于非命。如果没有文革,伊万就不会遭受不白之冤,咬断自己的手指……如果只是如果,如果没有如果。说到时代,我想到的词是洪流,是裹挟,浩浩汤汤,不为谁而停留。

百年沧桑也好,文明兴衰也罢,俱往矣。时移世易。当下,别说猎杀堪达罕、黑熊,就连麻雀、青蛙都成保护动物了,你还敢说“蜻蜓掠过水面”吗?说实话,我欣赏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他们载歌载舞的欢畅,但对于他们生吃动物内脏、近似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就不敢苟同。就有书友以大凉山支教的切身体会为例,谈了对深山老林、天人合一生活的不以为然,他说一场山雨就足以“冻人”。更何况,山里远离电力、通信等现代文明。这一点,伊莲娜就是明证。她走出大山,成了氏族第一个大学生。厌倦城市生活,归野山林,又很难长久适应。就这个意义而言,猎民补贴,下山定居,免费教育,政府设身处地为山民着想,又何尝不是一种功德?有书友提出在山里开发民俗旅游景点,让族人有活干、有钱赚,同时也使得其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或许,这是一种正解。比起作者在“跋”——《从山峦到海洋》提到的澳大利亚达尔文市沿街乞讨的土著人,生活的更体面更有尊严。

这几天,“极端冬季天气袭击蒙古国 超200万头牲畜被冻死”“创纪录!巴西亚马孙地区本月发生近3000起林火”的新闻触目惊心。让我想及《双城记》的经典开头,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part 3 人性的光芒

人心之间,有路相通。——波斯谚语

  近日读报,“文学作品首先要表现的还是人,人物、人性、人道”,精辟论断引起我的思考。俄国安达,日本军人,族人,汉人,《右岸》人物众多。尤其是部落族人子又生孙、孙又生子,编织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图谱。东哥说,《右岸》一个难点就在于人物太多,堪比《红楼梦》。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同样是做物物交换的买卖,罗林斯基就与图卢科夫不一样。前者经常带礼物给列娜,从不挑三拣四,族人对他的信赖和喜欢可以想见。后者狡猾黑心,态度蛮横,尽管“我们”还是跟他交换了东西,但也落了“达黑”(鲇鱼)的骂名。

俄国安达如此,日本军人同样。称呼族人,吉田用“山民”,铃木秀男谓“野人”。遭遇白灾(雪灾),前者“放”(受训男丁),后者“禁”。面临生死,前者破腹自杀,后者苟且偷生。

善恶美丑,人性使然。撇开商人、军人,族人也不一而同。如伊芙琳、玛利亚、娜杰什卡,她们不完美,甚至都有各自的“缺陷”。

但就总体而言,作品呈现的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氏族群英谱。伊万不畏日军强暴,为坤德打抱不平,挺身而出。齐格达乡长路见不平一声“吼”,带领猎民直闯造反派老巢,“迎回”伊万和达西,自己却被革了职。瓦罗加朝母熊背后开枪,使其改变进攻方向,用自己的生命挽回了马粪包和放映员。更难能可贵的是,介乎人与神之间的萨满妮浩,在一次次危难面前,面对保自家的孩子还是搭救他人的灵魂拷问时,一次次选择了后者。为有牺牲多壮志!壮哉,族人!

当然,人心是复杂的,人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人性的丑乃至恶,好在作者都是以平视的角度,允许它存在和发生,只作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讲述者,欣赏其优点,包容其缺陷,看见其转变。比如马粪包,跳入冰水救人,他是英雄。酗酒、打骂孩子,他是草包。熊骨卡喉得救,改过自新,他是真人。再比如拉吉米,本身他是战争的“受害者”,收养弃婴,他是菩萨。阻止年近30岁的养女婚恋,他是独夫。

人是身心灵的统一。作品不止一次提到灵魂,什么是灵魂,如何安魂?或许,作者透过祖先之口关于“血河”的隐喻,已经为我们作了生动的注解。

末了,改《历史的天河》歌词作为本篇读后感的收尾:

黯淡了生离死别

远去了爱恨情仇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丛林小道

荒芜了边境篝火

岁月啊 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相关文章

  • 上:《不要给我一袭,像秋天一样的羽毛裙》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上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风景是美的。 “...白桦树是森林中穿着最为亮堂的树,它们...

  • 额尔古纳河右岸

    额尔古纳河是中俄中间一条天然的界河,左岸是俄罗斯,右岸是中国的领土。这本书讲述的就是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

  • 远去的驯鹿

    写了一篇书评,关于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真的很震撼我,有感而发。 一直想读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到这个...

  • 序:不要给我一袭,像秋天一样的羽毛裙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序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遍的时候,心里隐隐生出一个念头,这本书的读后感,不写也...

  •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是的,我最近有点低落,所以我读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更加感觉到很悲伤。 好像让我低落的事情有很多,甚至看到了书...

  •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这本书完全是一个偶然,偶然的在书架上看到,试试看的心态借的,却以三天时间看完的,想想大学的我还在被窝里面打手电看...

  •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我知道因为看过太多的风景和人,它的眼睛和我的一样,不那么清澈了。” : ”你任何为人称道的美丽,不及他第一次遇见...

  •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的鄂温克族几代人的故事,这是一群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他们居住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北部的...

  •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看过了太多的风景和人,眼睛就变得不那么清澈了。这是我听过的最能表达心底哀伤的一句话。 当我们无比怀念过去那些纯真的...

  •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断断续续的把迟子建老师《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读完,对于池子建老师的作品我并不陌生,记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左岸到右岸——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tid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