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卓老师讲的神话,哦呦,太难了。其实不是难而是不会写,不知道做什么笔记。
不过卓老师举例了《山海经》里面关于鲧的故事。鲧是大禹的父亲,曾经也治水,但是被诛杀于羽山……
后来怎么样了?这个故事有后续吗?在《左传》里面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郑国执政官子产到晋国聘问,不巧晋平公卧病在床,没法见客。晋国执政官韩宣子私下里对子产说:“寡君卧病,已经三个月了,所有该祭祀的山川神祇都祭祀过了,病情却只有加重而不见减轻,现在寡君又梦见黄熊进入宫门,您知道这是哪种恶鬼在作祟吗?”
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贤人,子产很有信心地回答说:“以贵国君王的贤明,又有您作为执政官治理国家,哪里会有恶鬼作祟呢?黄熊并非恶鬼。古时候,夏朝的始祖鲧被尧帝诛杀于羽山,魂魄变成黄熊进入羽渊,成为夏朝祭祀的神祇,夏、商、周三代都有祭祀。如今晋国作为诸侯盟主,怕是遗漏了对他的祭祀吧?”
韩宣子赶紧祭祀鲧神,晋平公的病果然好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古人一个非常朴素的想法: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一个存在的原因。
从鲧的故事出发,我们再去看一个跟神有关的故事:
秋七月,有神降于莘。
惠王问诸内史过曰:“是何故也?”对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王曰:“若之何?”对曰:“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王从之。内史过往,闻虢请命,反曰:“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
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yín)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故事我就不翻译啦,重点是祭祀完神祇之后内史过发表了感慨就是“虢国将亡”。
原因很可能是:虢君确实很敬神,但也很敢向神灵开口,他请求神灵赐给自己更加广袤的良田。
那位身份不明的神灵在虢国一住六个月,充分享受着虢君的祭祀,赐给虢君田土。
一位在虢君手下负责具体祭祀工作的官员发出了和内史过相似的评论:“看来虢国快要灭亡了啊。我听说过:国之将兴,听于民;国之将亡,听于神。神灵是聪明正直而又专一的,根据人的是非善恶来决定赐福或降祸。虢国有太多的暴政,怎么可能得到神赐的田土呢?”
《左传》只记录了这么个故事,后续没有了,但是虢国确实之后没几年被晋国给灭了。
这两个故事都跟中国古代的神明观有联系,我们不知道这位降临莘地的神祇叫什么,但是《国语》说他就是尧的儿子丹朱,但不管是谁都说明:古人观念中的神灵并不是《圣经》中的上帝那样的创世神,而只是一些已经死去的显赫人物的魂灵罢了。他们既有一些高于人类的能力,也有一些和人类一样的欲望,而且也不总是干好事的。
这个概念一直保留到今天。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对祖先的祭祀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其他神明的态度。孔子也说“对鬼神敬而远之”。但是对自己的先祖却有很多繁琐的仪式和规矩。
我们从来都相信祖先才是唯一的神灵,这是一脉相承下来的。
差不多了,写不下去了,就这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