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和朋友聊天聊到孩子的问题。
朋友的原话是:昨晚孩子哭着说不想去学校 因为语文没背诵 还因为体育老师体罚过别的同学。
我:你得给孩子沟通一下体育老师的事,要不孩子心理有阴影
朋友:嗯嗯 我再和孩子聊吧 ,昨天就说了句 不上学别在家呆着了 我们家不养闲人,不想在家带着 就滚出去 。
。。。
我:我今天早上刷的樊登老师说,要告诉孩子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探索世界,咱们这样做不是激发孩子兴趣而是给孩子造成压力了。
。。。
这样听起来,我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妈妈,似乎也抓住了重点。
朋友也说别人都夸我家娃懂事啥的,可是,为什么我的回复总也是:不提学习一切都完美,一提学习永远是沉默!
后来,我的心情一直无法平复,一直在考虑我的问题出在了哪里。
正好看到傅雷老先生给儿子傅聪的家书中说的:
批评与自我批评最需要是的勇气,只要存着一丝一毫懦怯的心理,批评与自我批评便永远不能做得彻底。我并非说有了自我批评(即挖自己的根),一个人就可以没有烦恼。不是的,烦恼是永久免不了的,就等于矛盾是永远消灭不了的一样。但是不能因为眼前的矛盾消灭了将来照样有新矛盾,就此不把眼前的矛盾消灭。挖了根,至少可以消灭眼前的烦恼。将来新烦恼来的时候,再去消灭新烦恼。挖一次根,至少可以减轻烦恼的严重性,减少它危害身心的可能;不挖根,老是有些思想的、意识的、感情的渣滓积在心里,久而久之,成为一个学生的大包袱,慢慢的使你心理不健全,头脑不冷静,胸襟不开朗,创造更多的新烦恼的因素。
我完全接受并赞同傅老先生的看法,所以也是想着一定要解决孩子对于学习的畏惧之情。孩子之所以谈学习而反感,说白了,还是因为畏难情绪,如果孩子能做到百分百的投入的学习的话,肯定是不会出现这种结果的。之所以畏难,我个人认为简单分析无外乎两方面:一是不会,二是因为贪玩。其实孩子的专注力都不差,就看谁能更快的沉下心来专注的学习了,比的是专注的速度和知识点的熟练度。
那想明白了这点,我感觉事情就简单多了,对症下药就行了呗,先把眼前的问题解决了,至于病灶在哪里,就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了,因为病灶不可能一下子根除,而且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根除的。而只要孩子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的话,那孩子们是能感觉到成就感的,而这种成就感是谁也给不了孩子们的,只能他们自己去体会。而有了成就感之后,才能带来孩子的自信和兴趣。而接下来的问题便简单多了。
我家小孩子现在是五年级,很多事情自己都懂了,但是还是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或者说还没认识到理论可以靠实践来证明的。而家长的认知也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如果不突破现有的默守陈规,孩子们是很难认识到新事物的,当然就没有对新事物认知的欲望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是太遥远的一件事情了。对于遥不可及的事情,谁会真正感兴趣呢?
引导孩子学习往大了说,真的不难,只要做到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就可以了。
但瞧瞧我们每天都在做什么呢?
还是樊登老师说的一个例子,如果你一进门,孩子劈头就问:今天工作有进步吗?发奖金了吗?别人发了多少?为什么你的少?肯定是你没努力。你想想这几连问,对于劳累了一天刚下班的你来说,你是什么感想?
所以每天孩子们都在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否认+质疑+责备+唠叨+催促+吼。。。
说了一圈下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真正有问题的似乎不是孩子,而是教育孩子的那个所谓的望子成龙的父母吧?
这个结论把我自己也震惊到了。
昨天看的说是,如是一个人在年初制订了一个计划,那么他是会比没有任何一个计划的人这一年更有成就和成就感的。
那么,就来好好想一下,今年我要如何引导孩子的学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