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的谣言,犹如春秋战国时群雄四起般,大有铺天盖地满天飞的趋势。
这些谣言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好事者有意无心传播的,也有别有用心或敌对势力故意发布的,要么是为了博取眼球、引起围观、赚取流量;要么是奔着利益,先以伪理论虚张声势鸣锣开路,再压茬跟进叫卖商品,捞取不义之财;要么是为了蛊惑人心、扰乱视听,达到解构大众信仰、破坏国家稳定、腐蚀社会风气之不可告人的目的。
虽然,谣言止于智者,但谣言一旦传播开来,特别是如果再披着科学的外衣,加上人们的从众心理,没有权威机构的质证,普通人是很难拥有一双慧眼,保持金刚不坏之身,不为谣言所惑、不为谣言所动的。
辟谣,是问题的倒逼,是时代的需要,目的就是为了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以正视听。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验证、权威的渠道,揭开谣言的面纱,撕下造谣者的画皮,将其打回原形。
辟谣的过程,既是澄清事实的过程,更是普及科学的过程,这主要求辟谣必须权威、严谨,否则,所谓的辟谣又变成了新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危害更甚于所辟之谣本身。
近几年来,在保健和养生等诸多领域,各类谣言可谓是纷纷扬扬、天花乱坠,同样一种东西(方法),有把其吹上天的,也有把其贬得一无是处的,比如一度风行的各种生吃,从茄子、土豆、苦瓜,到蚯蚓、泥鳅、黄鳝,把功效说得神乎其神、包治百病。
一个谣言的兴起,往往源起于利益的推动,会在社会上引起追风的热潮。如果仅是一般的试试,不偏激、不迷信,倒也影响不大,关键是有很多人痴迷其中,对其所谓的“道理”信得肝脑涂地,停下本来治病保命的药物或者治疗,结果人财两空,损失惨重。
造谣容易辟谣难。造谣几乎没有任何成本,上下嘴皮子一碰,东粘西贴、左拼右揍,一个谣言就可以被泡制出来。
而辟谣则要在细致分析、认真求证、检验核实的基础上,用科学的理论、客观的数据、严谨的求证来驳倒谣言,说服大众,拨乱反正。对于已经被谣言洗脑或者污染的受众,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何其难也!
辟谣要做好“官宣”的文章,确保辟谣的权威性、渠道的合法性,而不是不管专不专业、权不权威,为了赚噱头、聚人气,更甚至同样是抱着不可告人之目的,使辟谣变了味、走了形,既辟不了谣,更影响了形象,容易产生“塔西佗效应”。
最近,有公众号推出一揽子群辟101个健康养生方面谣言的文章,就让人觉得极不严谨、太过武断和片面、牵强。里面的确有讲的有道理的,但明显有违事实的地方也很多。
比如:对生姜的作用,早吃晚吃的区别;女生在生理期能不能吃冷饮、沾冷水的问题,还有关于蜂蜜的功效等等,武断地做出没区别、不影响、无功效的结论。
这就显得作者态度很高冷、知识很单薄,至少是没有学习和研究过《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经典中医理论书籍,凭主观、想当然,或者是用西医的成分分析法,把各种有机的食物和药物,纯粹看成不同成分组合,以成分论功效,陷入了分析主义。
同时,很多结论也缺少实证和大数据支撑,早吃姜和晚吃姜的区别,做过实验吗?不得而知。
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士去做。辟谣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相关主管部门必须牢牢抓在手里,防止任什么阿狗阿猫都可登堂入室、沐猴而冠,打着以正视听的名义扰乱视听。
凡是没有建立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基础上的所谓辟谣,都是假辟谣,不管其中有没有正确和科学的成分 。
作为公众,要擦亮眼晴,有自己的判断,多存疑,不盲从,既不为谣言所害,更不为“伪辟谣”所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