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个虔诚的信佛者。某天突然有个陌生的朋友发来微信问我,你皈依了吗?我说没有,我应该就算是一个居士吧。那位朋友说没皈依还算信佛?我笑笑不答。他说他皈依了,就是皈依证还没回来。我记得我是这么回复他的:不必太在乎形式 ,心中有佛它就无处不在。

是的,佛只是代为引导世人怀善念走正路的。只要心中有佛,它就无处不在。好似道德准则一般约束人的行为。
其实世间万法,归根到底不过是修自己的这颗心罢了。
万法唯心,万事唯度。世间是道场,人生是修行,要往心性上用功,要在有度上使劲。
古语有云“智过圣哲者不寿,察见渊鱼者不祥”,世间万事不可过于较真,该糊涂时当糊涂。
郑板桥有言:“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这里的糊涂,没有智慧是办不到的。人不怕真糊涂,真糊涂或许不能立功,至少没有大过。难的是假糊涂,什么都清楚,但要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样,这是最考验心性修为的。这不是心机,而是心量和宽容。
所以得大成就者,都是以心性修为立基的,想要有大成就也必须修炼这样的修为。
老子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惚是道之态,所谓糊涂的心性修为,就是进入这道态。
聪明劳神则是把一切清楚化,所以是悖道的。如果要摆脱这悖道的困境,使之成为用,就只能靠这恍惚打底,然后才能达到老子所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恍惚中的象、物、精、真、信,便是万事万物真相的端倪,以此而“以阅众甫”——明见万事万物因果渊源的始终。这才是大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不伤精神分毫的用。

六祖大师提出:“即心即佛。”那么既然修心,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呢?
中国历史上被西方称为东方三圣的有孔子和老子,其中一位就是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大师告诉人们,一切莫向外求法。
佛教经典中告诉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菩萨自净其意,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所以,要记得佛在心中,莫向外求。
楞严经上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可见,与佛相应,众生心很重要。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六祖大师听后见性开悟的。金刚经中,须菩提尊者问佛: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呢?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无住于相,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名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解人生,人生如梦,苦与乐皆如泡影,是非成败,荣华富贵尤如浮云,名利如镜花水月,宇宙间万事万物瞬息变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学佛修行,修心很重要,所谓修心养性,只要把心修好,养性自然而成,要知道世间万法离不开人们这颗心。

心若动,一切皆在动,心若清净,心地就清明。所以,烧香拜佛,别忘了佛陀的教导,佛家的修心是圆满功德的根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