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有一个简单的逻辑:想要让用户买你的商品,你得先让用户遇见你。
让用户遇见你,在找对象这件事上,叫“相亲”,在创投圈这几年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连接”。
经营流量,就像在一个熙熙攘攘的广场上,想办法让尽可能多的人经过你的面前,因为一段缘分与你相遇,你才有机会在与每个人擦身而过的一刹那与他四目含情,脉脉相对,对他悄悄说上一句:“办证刻章DVD,有需要吗?”
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曾说:“目光聚集之处,金钱必将追随。”
传统商业里的很多做法,都可以用流量的逻辑来推导。
比如:广告为什么要投放在央视?垃圾邮件、垃圾短信为什么如此猖獗?
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沿途经济为什么能够更快地发展?
沿海城市为什么能够最先变得繁荣?
说到底都是因为流量,流量大了意味着体量,体量大了意味着分量。
到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流量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网红、直播、自媒体、共享、支付、应用工具……无数的互联网创业风口,都可以理解为流量思维的产物。
流量思维:
- 流量,在商业的语境里,就是出现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累计人数。
线下一般称为到店人数,线上一般称为UV,unique vistor。
比如,你打开京东的网站一次,就是一个UV。
2003年-2013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高峰十年。
有一件事,说起来有些悲哀,就是大部分做得好的商家,不是那些将商品或服务做到最好的商家,而是把“低价”和“流量”这两个词,做到极致的商家。
比如淘宝,所有的商品陈列在你面前,当你有一千万种选择的时候,哪些会最终进入你的购物车呢?
答案显而易见:一种是最便宜的,一种是在你眼前曝光最多的。
这就导致了大量电商卖家用最低的成本生产,然后把省下的钱用于获取流量。
所以,在中国亿万的家庭里,都收藏着成堆的,可能只用1元钱生产,却用10元钱、100元钱买流量,买曝光的垃圾产品。
这个是零售业的悖论之一,被称作“流量之殇”。
运用流量思维,你可以:
- 1、噱头做得妙。
例如:
很多产品的包装设计本身就自带化学属性。
可口可乐的歌词瓶,百事可乐瓶子上的emoji的表情,星巴克圣诞前后使用的红色纸杯。
2015年,北京三里屯,先是一家公司,请了一些男模,穿着像斯巴达招摇过市,胳膊上印着二维码。
然后有另一家公司,请了一些女模,穿着比基尼,二维码印在大腿上,旁边还写了两个字:“扫我”。
流量之争已经从狂打广告,到拼创意拼噱头的时代。
- 2、广告打得巧。
例如:
号称美国百货商店之父的约翰·沃纳梅克说过一句话:“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但是我不知道的是哪一半”。
5年10年前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百度的竞价排名,淘宝的首页焦点图,这些可能是你获取流量的最大阵地。
今天游戏任务里,自媒体专栏里,各种影视剧的综艺节目里,是否还有植入广告的机会呢?
免费wifi的登录,移动支付的界面,是否还有平台展示的空间呢?
这些都是未来广告投放的前沿阵地。
- 3、免费玩得呱呱叫。
例如:
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里由于边际成本,网络效应存在,价格战被演绎到了极致,出现了免费的商业逻辑。
最初的淘宝商家来开店,免费,上商品也是免费,做推广要交费。
后来阿里收购了虾米,用户听歌免费,下载收费。
后来入股优酷,优酷看视频免费,但是得先看完广告,不然就交会员费去广告。
支付宝免费试用,存在余额宝的钱,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
想一想,今天的商业世界,还有什么可以免费获取流量的方法?
原文摘自音频app有书共读-《老路:用得上的商学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