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迷津,无法名状,但可自渡
作为最后的国学的大师,学贯中西的文学泰斗季羡林有许多的荣誉,“南饶北季”与饶宗颐先生在学术研究颇有许多交叉,是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是同时代的大师陆续谢世之后,他还继续写作,《八十述怀》《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都让人对他肃然起敬,单以成就而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于季羡林而言,其实实至名归。只是他从来不曾认可。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季羡林流传于世的散文极多,想要一次读懂并不容易,最佳的方法是按照时间顺序,看看季老一路走来是怎么样,看看他的人生历程里有哪些智慧值得我们借鉴。所以,此刻手里捧起了《万般迷津,唯有自渡》。



初初阅读的时候就对目录饶有兴趣,选录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壹:万般滋味,都是生活”、“贰:万物有灵,生生不息”、“叁:行者无疆,思想无界”、“肆:勘探自我,心之彼岸”、“伍:守望信仰,灵魂之火”。如果不是读了开头这篇《母与子》,你很难想象,这么一个豁达的人,竟然内心还有这么多的隐痛。季老生逢乱世,那个时代战火纷飞,6岁他就被迫离家,外出求学,之后贫困和寄人篱下正是生活的全部,投奔叔父虽然有所依靠,但是与母亲却难以母子相聚。直到听闻噩耗才匆匆回来奔丧。母子亲情怎能不动人?所以他写到:“回望自己的小村,早在云天苍茫之外,触目尽是长天下一片凄凉的黄雾了”,那时候的景色里没有人,只有影子。怎不让人怆然!
再如第三章“行者无疆,思想无界”,收录的则很多时候是对生活的认知了,饱经丧乱,又经受亲人离世,他对人世的悲苦却始终有一颗豁达开朗的心态。也许人生中因为迷茫而不同,所以《思想家与哲学家》一文,试图探寻人的精神救赎,如果你无法在文字里找到救赎自己的方式,那么,你便只能更加被困境折磨,而这种不断的回旋,则让人在找不到出路而深感痛苦,无法解脱。
第三章“勘探自我,心之彼岸”则要更深沉了,对当代的年轻人而言,启示意义其实更大一些,因为季羡林经历过战乱和生离死别,在人生将近百岁的时候,自然就懂得了世相背后更深刻的逻辑,在这里选择的很多文章,其实都是生命的哲理总结。正如人生历程一般,有些人总觉得人生在世,总有一些必然要做的事情,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你就自然而然地应该去做某些事情,比如儿时勤恳勉励学习,比如成年谈婚论嫁,再如年老之后坦然面对,若是可以这么想,你在《八十述怀》《九十述怀》和《老年四“得”》这三篇文章里,一定可以认识到跳出限制我们思维的认知。也许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自由,其实有许多的限制,而年龄仅仅只是其中一种而已。那么,何须太过在意?
豁然开朗!
也许读书就是这样吧,有时候谙熟了《万般迷津,唯有自渡》的真谛,你才知道,能够解救你自己的,就是你自己,也只有自己才可以给予自己救赎。想要获得通透的人,懂得了,自然就能够抵达了你想要的彼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