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3周,慢慢的对孩子们的个体状况就有所了解。虽然大多数孩子,在前两周需要经历一段入学适应期,但适应的程度与速度跟孩子学龄前期的准备还是大有关联的。
舒冉同学,是去年就已经跟着她妈在农村学校上了一年级的。现在所学的内容对她来说,已经非常容易了。她清楚课堂礼仪,熟悉一年级的学习要求,书写工整规范。跟其他同学相比,优势非常明显。
小梦,父母长期在新疆工作,完全由外公外婆照顾。在来上学的第二天,不认识书包里装的几个本子。翻了半天,告诉我没拿,之后我帮她找到了。于是就比较关注她,她有时会把袖口或衣领咬在嘴里,有时会咬铅笔的一端甚至本子一角。只要提出从书包里取出什么的指令时,总会比其他同学慢很多。桌椅常常会推斜……
那天上班时碰到了她外婆,告诉我孩子几乎是由他们带大的,上的是公办幼儿园,识字量不大,几乎不会写字。还问我是不是要报一个写字班?我告诉她孩子的识字量不是在写字班能提升的,建议最好能在晚上读一些书。她说孩子干啥都很慢,晚上睡得迟了怕早上喊不起来。还说有时候他们喊了孩子也不听。
学习了1~5的认识,数字还勉强可以写得上,但对于“比大小”,“第几”这样的内容,对她来讲就有些难度了。有时候在写3、6、7这样的数字时,还会写反……
慢是因为不会造成的,而不会就可能直接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对于刚上小学的小梦来讲,这是最不好的情况。
然而,想在短时间内提升或扭转,一定需要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班里的63个孩子中,舒冉这样的不多,小梦这样的也不多,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作为老师,我们在关注大多数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这样的特殊孩子,尽可能让他们学有所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