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圆明园的时候了解到紫竹院公园有开往颐和园的航船,觉得是我们去万寿寺时候见过的游船,就留了心思。到安排行程的时候我还没想起来给少年提,万能的他已经找到了。正好舅妈独自在家,就让妈妈邀约一起去坐游船。
游船字紫竹院的紫御湾码头出发,经过万寿寺、长河湾码头等,最终到达颐和园南门的南如意码头,船上全程配有语音讲解,可以在欣赏沿途风景中了解北京河道的相关知识。这条游船的路线最早可以追溯到金代的闸河。清乾隆年间,这条河道被改为皇家专用河道,称为御河。慈禧太后曾多次乘坐游船从此经过,前往颐和园避暑。
到了南门,两位老人享受免票政策,只用买两大一小。入门之后弥漫对两条路线,我果断的选择走路少的那条,奔着十七孔桥和北门博物馆而去。事实证明,记忆还是有偏差,我们最终也真的只看了十七孔桥和博物馆,就顺着长廊往外走了,地方太大,时间体力有限。
NO.1十七孔桥
建筑学家在意的是桥身的设计和诸多身份,比如它的桥身由十七个发券孔组成,正中一孔最大两侧依次渐小;比如桥栏望柱共62对,望柱柱头雕有石狮540余只,形态各异;比如桥东西两端有4只石刻靠山兽,威武勇猛,形态生动;比如它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梁 。
但作为游客的我记住和感兴趣的是“金光穿洞”。在每年冬至,十七孔桥的桥洞被夕阳照亮的景象。原理和天坛穹宇殿的光学现象类似,也是太阳高度的魔法,在冬日的傍晚时分,太阳高度角很小,阳光照射方向几乎与湖面平行,有利于光线直接照射到桥洞内壁上,进而产生“金光穿洞”的效果。
NO.2青芝岫,俗称“败家石”
这块放在乐寿堂院子里的大石头,几乎所有导游的说辞都一样,称之为“败家石”,并温馨提示,别拍照更别合照,看看得了。
实际上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青芝岫,是乾隆皇帝赐名、题字还赋诗一首。这块大石头是房山石,和太湖石的“透、漏、皱、瘦”不同,而是以“有孔不透也不漏、有形不皱也不瘦”者为佳。她是我国最大的园林观赏石,称为奇石之首。但为什么她会被称为“败家石”呢?
这就要从这块奇石的发现者米万钟说起。据传,米万钟是米芾的后裔,酷爱奇石,人称“石痴”,他在北京居住购买三处宅邸改造为私家园林。当他听闻京城房山有奇石,亲自骑马到访,果然寻得长约三丈、厚约七尺的巨石,米万钟细观此石,“昂首而俯,足跋而敛,濯之色而青,叩之声而悦”越看越喜欢,决心将这块巨石运至自己的勺园置景观览。
于是,米万钟千方筹措,不惜耗费重金,花费十数日才将这巨石运到良乡昊天塔附近。不料这时他遭魏忠贤迫诬告而被罢官,奇石又成了没主儿的巨石。当地人认为米万钟因石破家,就说这块巨石不吉利,称其为“败家石”。
后来乾隆看中了这块巨石,就动了运石的念头,想将其放在乐寿堂前,但那时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想进来必须拆宫门,这下遭到了太后的反对——本来就是块败家石,你还要让它“破门”而入,岂不是更不吉利了?刘墉上场来解围:说这巨石既像元宝又像灵芝, 破门而入是件大喜事。于是,青芝岫在此安家了。导游还加了一句,这一年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又坐实了“败家石”的传言。
NO.3蓝釉白龙纹梅瓶
来之前就注意到这里的博物馆有瓷器展,这尊蓝釉白龙纹梅瓶为元代的,地位尊贵,岂能错过。
展品都是颐和园瓷器,因见识到“五光十色”的绚丽,在这里就算巩固复习,再饱眼福。
遗憾的是大家都有点累,两位老人对这些不感兴趣,出门之后才意识到瓷器只是一部分,我们错过了其他几个独特展。只好日后江湖再见!
建议:
建议从北门入,将体力集中放在北门片区,往南看十七孔桥,体验游船可以离开时自南门出发。
阿淼写于2024年11月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