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仰望星空读天问2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5-11-17 05:26 被阅读0次
随笔||仰望星空读天问2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的《天问》是一部独步千古的奇文。作为《楚辞》的经典篇章,它以磅礴的气势、瑰丽的想象、尖锐的诘问,对宇宙起源、自然现象、历史兴衰、人生价值等一系列终极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探索。全文以“问天”为线索,却不止于问天,更蕴含着对现实的批判、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叩问。

从思想内容来看,《天问》是战国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集中体现了楚文化的浪漫特质与理性精神的碰撞;从艺术价值而言,它开创了中国文学中“诘问体”的先河,其结构形式、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温经典,常读常新。下面,我们将从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文化渊源与历史影响四个维度,对《天问》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赏析。

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厚。《天问》跨越古今的哲学叩问与精神求索。

《天问》的思想价值,首先在于它以文学形式承载了战国时期人们对宇宙、历史、人生的哲学思考,其核心是“疑”与“问”,展现了人类突破认知局限、追求真理的永恒冲动。全文172个问题(不同版本计数略有差异),层层递进、包罗万象,大致可分为宇宙自然、历史兴衰、现实人生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与人文关怀。

宇宙自然之问:对世界本源的理性探索

《天问》开篇即展现出宏大的宇宙视野,以一连串气势恢宏的诘问,打破了上古神话对宇宙起源的垄断性解释,体现了早期人类对世界本源的理性思考:“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这一系列问题,直指宇宙起源的核心——在天地未分、明暗未辨的混沌时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阴阳二气如何交融化生万物?天有九重的结构是谁营造度量的?这些问题并非简单的好奇,而是对“宇宙生成论”的严肃追问,挑战了当时流行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神话叙事的权威性。

在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已逐渐流行,道家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观,儒家则强调“天命”与“天道”的秩序性。而屈原的《天问》既吸收了楚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又跳出了诸子百家的理论框架,以“诘问”的形式对宇宙本源进行开放式探索。他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连续的追问,暴露了现有认知的局限。这种“疑天”精神,在“君权神授”观念盛行的时代尤为可贵——它意味着人类开始以自身的理性而非神的意志来审视世界,体现了从“神本”向“人本”的思想转型。

除了宇宙起源,《天问》还对日月星辰、自然现象提出了质疑:“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这些问题将天文现象从神话传说中剥离出来,带有早期科学探索的意味。例如,对月亮圆缺变化的追问,对日月运行轨迹的好奇,都体现了屈原对自然规律的关注。这种将宇宙自然作为独立认知对象的态度,与同时期古希腊哲学家的探索精神遥相呼应,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早熟与深刻。

历史兴衰之问:对朝代更替的政治反思

《天问》的核心部分是对历史的追问,从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到春秋各国的纷争,屈原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上古至战国时期的历史脉络,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诘问,表达了对政治伦理、治国之道的深刻反思。这部分问题数量最多,情感也最为强烈,体现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对夏朝历史的追问,是《天问》历史部分的开端。屈原详细询问了夏禹治水、启夺天下、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在对大禹治水功绩的赞叹中,隐含着对“为民建功”的政治理想的推崇;而对“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的追问,则直指权力更替的合法性问题——启通过暴力手段夺取益的王位,为何能摆脱困境、巩固统治?这种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审视,体现了屈原对“德治”与“暴政”的鲜明态度。

对商朝历史的诘问,集中于商汤伐桀、伊尹辅政、商纣亡国等关键节点:“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寻,何道取之?桀败西夷,何往不忧?桀乃丧厥国,何克让之?”屈原肯定了商汤伐桀的正义性,赞赏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的贤臣形象,同时对商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追问“殷有惑妇,何所讥?”,将妲己视为亡国的重要原因,虽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本质上是对“君主失德”导致国家衰败的批判,体现了“为政以德”的政治理念。

对周朝历史的追问,从后稷降生、文王兴周,到武王伐纣、幽王亡国,脉络清晰:“稷维元子,帝何竺之?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在对周朝兴起的赞叹中,屈原强调了“天命归德”的思想——文王、武王因明德慎罚、深得民心而获得天下;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则印证了“失德者失天下”的道理。这种对历史兴衰规律的总结,并非简单的“天命论”,而是将“德治”与“民心”作为核心要素,体现了先秦儒家“民为邦本”思想对屈原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屈原对历史的追问并非单纯的“怀古”,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战国末期,楚国国力衰退,奸佞当道,屈原本人遭谗被疏,报国无门。他通过对历史上明君贤臣、昏君佞臣的对比,既表达了对楚庄王、齐桓公等霸主的敬仰,也暗含了对楚怀王不听忠言、重用奸佞的不满;既推崇伊尹、吕望等贤臣的辅政之道,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


相关文章

  • 2022-12-17 《论语》学习打卡第30-22天

    《宪问》篇第12章感悟: 成人——脚踏土地,仰望星空 王尔德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 随笔诗|仰望星空

    今夜的天空 分外的晴 就显得 今夜的星斗 分外的明 一颗 两颗 挂在天幕的水晶 一滴 两滴 好似花间的朝露 光彩盈...

  • 2020-04-04

    我仰望着星空 星空该仰望谁呢?

  • 仰望星空二首

    仰望星空 墨林 仰望星空无人知, 伫立江头思雪情。 待到何时与君聚, 却是梦中伤别离。 2...

  • “我们生活在沼泽,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我们生活在沼泽,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1我们生活在沼泽,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2你一定要愿意做...

  • 从“知命顺天”到“恪命守道”的升华

    在繁星璀璨的中华历史长空中,从古至今,无数的智慧的生命仰望星空发出天问,用心灵的火石擦出...

  • 仰望·星空

    想看你笑 笑魇如花 荡漾起心中幸福的涟漪 想遇见你的释放 气质非凡 点亮我们梦想前方的路 想和你拥抱 相濡以沫 融...

  • 这句话让我心动💗

    人们都爱仰望星空,突然有一天发现,这片星空就是你点亮的。

  • 仰望星空——读《追求卓越》

    08年北京奥运会,李红任国际奥委会驻中国首席代表,她把自己的这段工作经历写成一本书《追求卓越,我与奥林匹克》。 我...

  • 读《我依然仰望星空》

    想不起《我依然仰望星空》这本书为什么会在我的电子书桌上,每一个选择都应该有它的理由,但现在我已忘了它存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仰望星空读天问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nyf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