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宇钥/文
我接触到乔舒亚·菲尔茨的《极简主义》是在五一长假结束以后。还是那句话,按照我这种人的尿性,在过去我是绝对不会接触这种类型的书的。万万没想到,差不多最近一周的时间,我都在或快或慢的翻阅这本书,以至于把《1984》都搁置了,直到昨天才彻底把它看完。
《极简主义》:斩断跟世界不必要的连接
极简主义是我向往的生活方式,虽然之前我已有了一些极简主义者的影子,但在我自己看来这还远远不够,极简是一种哲学,没有止境。我决定在以后用极简主义来指导我的生活。在下面我不谈晦涩的概念,只想记录下我自己的生活,并用极简主义来修正。
/ 1 / 衣食住行
《极简主义》:斩断跟世界不必要的连接
在衣食住行方面,可以说是我最接近极简主义的地方了。我从高中开始就始终秉承着“尽量不买衣服,不网购”的理念和习惯,到现在依然是如此。
在一个以消费为导向的时代,资本会制造出无数个噱头,例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妇女节之前是女神节”等等,而有一部分人则会被莫名其妙的安上“直男审美”,“油腻”,“老土”等一系列的标签。资本通过一系列的舆论造势,产品宣传,最终会让我们认为:我们不买XXX就会跟不上潮流,我们总穿以前的衣服就会很没面子。我们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进入了资本为我们编织的一张物质大网,从此沉沦于此,无法自拔。
我们从每天早上起来面对满柜子的衣服不知道到底应该穿哪件时开始,就已经远离了我们口中所呼喊的“自由”,我们走在路上总会想我今天的衣服是不是不合身,别人看到会怎么想,我们进而会开始在意自己的鞋子,在意自己的发型,最终挣扎在此间,愈发痛苦。
我从很早之前就领悟到了这一点,我不想在外界为我制定的一些荒谬的标准下,活的战战兢兢,世界的荒唐规则已经太多了,什么“保温杯泡枸杞是油腻男人的标志”“穿国产的都是土鳖”“女人/男人这样….才算精致”等等等等,每每听到这些话我都想问:这到底是哪个狗屁王八蛋制定出来的标准?而你们又为什么要相信这个标准?
用极简的理念来面对生活中的这些基本需求,不代表生活水平的降低,恰恰相反,生活水平往往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物质层面人永远不会满足,得陇望蜀,乃是常事,而只有从精神上跳脱出来了,我们才会真正少掉这些烦恼,斩断这些物质上的大网,做回我们自己。
/ 2 /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成为现代人最为头痛的一个问题,我们往往一边感叹这个时代知音难觅,又一边企图在某一段关系里“攻城掠地”,取得好处;我们一边愤恨于人心难测,又一边不加节制的进行揣测。
《极简主义》:斩断跟世界不必要的连接
大概是由于比较敏感的原因,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养成了一种揣测的习惯,一方面是感知到安全感的缺失,害怕被人利用,另一方面也是对感情关系的过分贪婪。这种感觉让人时常感到崩溃,让人彻夜难眠,疑神疑鬼,也对我的朋友,对我的家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他们常常满怀善意而来,却又因我的闭口不言,而满怀失望而去。
《极简主义》明确地告诉我:不要总去想别人行为背后的意图,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直接去问,或者忘掉它。这对我焦灼的心毫无疑问是一剂良药。仔细想想,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知道或者不知道背后的动机,对事情本身的影响并不大,朋友亲人之间的互相揣测无异于“负和博弈”,只能加重彼此的内耗。
当然,除了我这种情况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遇到的每个人都想交往,都想从中榨取利用价值,唯人脉至上,心想“认识的每个人日后都有用”,不管是什么火锅麻将局还是鸡毛蒜皮局,都想去赴约,总担心不去会错过什么,进入大学以后,我不止一次地遇到过动不动就说“卖他个人情啊”这类的话的人,也不止一次的看到过有些人苦心钻研《如何幽默地和别人打交道》这一类书。面对这种人,哪怕距离再近,我也唯恐避之不及,他们看似目的明确,实则距离真正地友谊越来越远。
其实我们的本质问题都是处在消费时代里的一种焦虑,只是这一层焦虑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人际交往层面。现在想想,当初的那些揣测以及另一部分人的功利又何尝不是一张自己为自己编织的大网呢?很多时候,长袖善舞、步步为营反倒不如寻觅一二两人,在角落里一心一意聊聊人生理想,看看天边的月亮。
/ 3 / 自我成长
“自我成长”是我认为在“极简主义”里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按照前面的描述“极简主义”很有可能就像萎靡的“颓废风”发展了,而“自我成长”恰恰是区分二者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极简主义》:斩断跟世界不必要的连接
“颓废风”的背后掩盖的其实依然是深深的焦虑,只是很多深陷其中的人自己都没能感受到,这种颓废是“自身能力”和“自身目标”之间距离太大造成的,以至于让人觉得根本就没有可能改变,所以才会自暴自弃,自我颓废。
极简主义者只是生活越精简,杂念就越少,最后剩下的欲望才显得愈发珍贵,而那最后所剩的欲望,则会成为他内心真正向往,愿意为之奋斗,并在坚持的过程中感到幸福的东西,也就是为了这最后的欲望,他必须要做到自我成长。《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一个人。倘若缺乏内心自我成长,那么最终我们还是会因内心空虚而转向外部光怪陆离的物欲世界,最终再度陷入焦虑之中,痛苦不堪。
/ 4 / 我心中的极简主义概述
《极简主义》:斩断跟世界不必要的连接
“极简主义”的反面是“贪婪”,是我们在这个看似物质和精神极度丰富的世界,丧失了安全感。但安全感不是外界赋予的,是由内而外,自己给自己的,正如王阳明所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自己,内心变得坚定,就会放下贪婪,走向“极简”,慢慢舍弃并不需要的物品,舍弃不必要的标签,舍弃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斩断跟世界不必要的连接。到那时,蓦然回首,恐怕也才能真正读懂《水浒传》里那一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深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