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等待退休”模式,开始回忆一生,突然发觉,我从来不是一个合群的人,从小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工作,从工作到等待退休,确实极不合群,大多时候是独处,在自己的框框区域里,玩自己的事。
因此,我没有特别愿意帮我进阶的伯乐(我识“伯乐”,“伯乐”不识我),也没有太多的朋友(凡请我吃饭喝酒娱乐者,多为有求之士)。所以,一个人独行在征途,像唐.吉诃德一样,所得,兼头破血流之战果,绝非嗟来之食。
看起来,我的不合群,导致了我的某个方面的“失败”,说实话,倘若合群一点,绝对会“成功”得超过现在。但是,许多人认为我“混得屁”,我也自认为不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是:不合群没有到位!
我如果直接不合群,那我就绝对成功了。因为,我不是一个低智商的人,但我绝对是一个低情商的人一一为了融合入群,曾浪费了许多修行的时间,以致于把自己干成了“三不像”。如果我彻彻底底不合群,我一定干一样像一样;如果我彻彻底底合群,我可以不干都像个样。
但是,我还是庆幸我的不合群,因为我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厚度与宽度,有了爱好与追求,也有了一些(或者众多)自己曾经的粉丝。
我很痛恨自己曾经的想合群做派,它让我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做了不少的无效社交。需知,有效社交有个铁律:如果没有过硬的关系,你是很难进入那个“圈子”的,你想尽办法最多也只能成为“圈子”外围的边缘人,圈子内核的人根本看都不会看你一眼,甚至不会用眼角的余光去挂你一下!
事实证明:你想要合群,就需要刻意迎合,付出努力。但是,这会丢了人格,丢了时间,丢了个性,丢了思想。而且,真的是:刻意合群的社交,大都是无效的。曲意的迎合,失去的其实比得到的要多得多。
说个实话给能看到这篇拙文的该者听吧:并不是你参加了一个饭局,就拥有了所谓的人脉,如果你自身的价值得不到认可,对他人“无用”,别人也不会慷慨地把自己的资源分享给你!社交性的饭局说白了就是一种资源交互,你没有可以提供的资源,对方的资源怎么可能会倾斜到你的身上。还是别痴人做梦吧。
现代社会,是个交换的社会。这是铁律,是真理。
你想做自己,就要遭受不理解,甚至忍受误解。所以,与其想让他人认为自己是“合群”的人而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效社交上,不如多投入一点时间在自己身上,用暂时没有真正朋友的时间,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圈子不请自来。
我坚信: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有力量得多。英雄,永远是孤独的,只有小喽啰才扎堆。
我的可能是“极端”的观点:合群,是堕落的温床、淘汰的开始。
知道《乌合之众》这本书吧?书里的人物里古斯塔夫勒庞有段话说得特别在理:“人一旦到了群体之中,智力就严重下降,为了获得所谓的认同,愿意抛弃是非观念,用智商去换那份让人感到安全的归属感。”看看,这说得多直接多透彻!有不少人以为合群就等同于人脉,就是去钻研人际关系。于是,不惜放弃自我,不惜放弃人格,不惜被人侧目……但是,你想过没有,你的“努力合群”,真正让你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记得十几年前一个春晚上有一个小品,一位小职员为了合群并显示自己能力超群,对单位的同事人人都说“有事您说话”,甚至不借牺牲自己与家人团聚的休息时间却熬夜帮同事买火车票……等等,最终,也没“落下一个好”,他付出太多,都没有丝毫收获。
讲这个过去了的可能早已被大家遗忘了的小品,其实是希望还在“努力合群”的你能够领悟其中的道理。建议:拒绝盲目“合群”,聆听自己的内心,也才是通往优秀的开始。
其实,我在我的“不合群”日子里,并没存生活在世界的边缘,而是“龟缩”于自己的小世界里,静静地思考,不断地成就自我,逐渐向着理想迈进一一退休后,还会有几个人记得我(哥早已不在江湖,江湖上却还有哥的传说),还有点自己的“玩场”而不致于因退休而“混吃等死”!
所以,不合群,是一种许多人无法追求的高逼格,是一种货真价实的高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