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郭莺莺焦点解决网络中期第14期坚持分享第828天,咨询第324次,“悦”读打卡第520天,语言基本功练习第376天,健身打卡第89(2021.11.12)《接纳、共情、信任》
身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的出发点都是“我为你好”,但言行却在无视孩子。每一个跟父母不亲的孩子,都绝望过10000次。
当我们感觉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时,不妨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经常在用错误的教育方式?
一、忽视。
忽视,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孩子发脾气、哭闹是正常的情绪表达,是孩子的一种沟通方式。
孩子的过激行为,代表着他在向我们“求助”,这时候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被压制。而我们专制强势的做法,反而成了孩子情绪失控的助力。
我们对孩子两种极端的心理,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都会对孩子有害。忽视会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难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孩子的每一次坏情绪都是无声的抗议。忽视一次,孩子内心就会多一次“我不被重视”的感觉,它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并且会随着时间的累积在内心生根发芽,很容易让孩子变成“问题儿童”。
孩子有情绪时,需要我们的回应与感知,才能达到与孩子的“同频共振”,以此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接纳情绪”和“共情回应”,是维持亲子关系的秘诀。
二、质疑。
质疑,会让孩子逐渐“失声”。每个孩子一开始都会百分百的依恋父母,而我们质疑的声音会打破孩子的这份信任感。
信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激励孩子的同时,也给了孩子最稳固的依靠。一旦被打破,再好的亲子关系也会出现裂痕。被父母长期质疑的孩子,内心会积攒无数的痛苦和失望。所以孩子有苦宁愿自己扛,也不愿意说出来。
“不被倾听的孩子,心里容易受伤。”接纳和信任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只有充分给予,才能让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