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作者: 全力少女 | 来源:发表于2020-02-26 08:00 被阅读0次

有时总有这样的感觉,这篇课文好简单,有什么可讲的;这篇课文有难度啊,学生肯定不理解。这样的想法,多出于对文本内涵的考量。但大多数文本,学生们是可以读懂内容的,所以有时教材就会显的鸡肋。有时真的不知道该教什么,如何教。

朱煜老师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李海林老师的话: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便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仍然得以保留。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读后真的有醍醐灌顶之感。新课标中说语文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有了李海林的老师的话及朱煜老师的阐述,我终于懂了课标上这句话了。王崧舟老师也在讲解文本秘妙中说文本最大的秘妙就是它的语用特征。看来大师们都有相似的思想深度。

拿叶圣陶的《荷花》,学生自己读来就能感受到荷花的美。那“感受荷花的美丽”这一目标的设置就过于简单,对学生来说是没什么用处的。重点应该放在从哪里能看出荷花的美。如第二自然段,荷花的美在挨挨挤挤、饱胀、碧绿等这样的形容词上,在这么多的形容词中间有一个动词“冒”,荷花想要往外透,向上升就需要像长颈鹿一样伸长脖子,这个“冒”就显露出生命感。这个字使用也特别频繁,大多写植物发芽长花都会用到,学生就可以迁移到自己的文章里。这个“冒”如果用到其他事物上也有别样的滋味。第三自然段,以“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为切入点。第1句话与第2、3句话看似啰嗦重复,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理解了这句话,最后的比喻句就不难理解了。

于永正、张祖庆、蒋军晶都执教过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三人的共同点都找到了这篇文章最富有特点的语言表达特点,光读那些文字就能感受到萧红童年的自由快乐。那我更喜欢蒋军晶老师的这个课,蒋老师没有在细枝末节纠结,直奔主题,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如何传达信息的信息。”通过萧红对园子事物看似很啰嗦的描写中,体会这种“啰嗦反复”的表达效果。这对学生说,既学习了这篇文章也可以迁移到自己的文章里。在教学“我”与祖父时,依旧从反复入手,学生找到了前后四次的笑,通过“笑”与其他的字体会到这样的表达传递了祖父如何的爱我。最让我喜欢的是他最后让孩子猜测作者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基本上猜的都是快乐的、富有的。当出示萧红简单的人生经历后,这篇文章就从快乐自由中透着忧伤,更加显得作者对童年和祖父的怀念。也让我觉得这对《祖父的园子》的一种成全。如果我是在场的学生,一定会找来《呼兰河传》读一读。

朱煜老师说现在语文课的通病是教内容,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教言语。那言语和内容其实是分不开的,那就需要设计课堂使语言文字为主要目标。我的感觉就像是从内容倒逼文字,再从文字到内容。关于内容,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多,学生早晚会懂得。但不是说不教,还需要辩证看待。

最后,想要把课上成结结实实的言语实践课,就需要自己多阅读,多感受,自己的阅读丰富了才有可能带着学生体会文字的秘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auc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