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

作者: 王煜舒 | 来源:发表于2022-12-01 20:36 被阅读0次

袁世凯是近代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那么他到底是英雄还是枭雄呢?

在前面我们说的几位,大多数都是草民出身,比如说林则徐是出生于一个穷秀才嫁的慈禧太后虽说也是一个中级官员家出身,但是地位却并不高,洪秀全更是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家中。但是袁世凯与他们都不同。袁世凯出生在袁氏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的河南项城是有名的官宦地主家族。可见袁世凯的这一生是一个不同的起点。

在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出生,正好他的叔爷袁甲三寄回家书,所以他们的家人就按照信中的一些字给他起名为袁世凯。

从7岁起他就熟悉了官场人情世故,而家中也很注重他的教育,虽然他很聪明,打小就能把家中的各个亲戚记得很清楚,还能打好之间的关系。但是他对八股文却不得其门一窍不通,但好在他有一身武艺。

所以他就做了一个决定弃文从武。

那么他既然要从武要去哪里呢?

当时给他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堂叔,袁宝林在天津,是当时李鸿章的手下,在李鸿章的堂庙中工作。而另一条路就是他嗣父的好兄弟吴长庆在山东登州,同样也是李鸿章的手下。

面对这两个地方,他应该选择去哪里呢?

他去了山东的登州。因为李鸿章那里地方大地位高,而自己是一个20来岁的小毛头,在那里他没有什么机会。相反吴长庆的地方小,人才少,而且与他有直接的一个亲缘关系,所以去那里无疑他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到了那里之后,虽然他有着一层特殊的亲缘关系,但是他却并没有狂傲不羁,相反,他是非常的谦抑。再加上他十分的干练,很快就得到了营中上下的好感。

在1882年的7月,朝鲜发生了兵变,而在这之中他出了很多的力,最后得了一个五品官,而当时他仅仅只有20多岁。

但是因为吴长庆回国之后,在朝军事力量发生了改变,而他又是第2天才知道的,所以他应该怎么做呢?

他是应该向朝廷请示还是直接入宫平定呢?

向朝廷请示肯定是一个理智的抉择,因为不仅可以保全自己,而且还可以完全的脱离关系。但是如果真的请示朝廷,那么时间是非常长的,从朝鲜到北京是一段很远的距离,再加上当时没有很快捷的交通工具,所以来回就得好几个月,而如果日本在这期间势力更加的深了,那最终可就不好解决了。

所以他最终决定选第2个方法,但是因为他所带领的那些将军们怕受罪,于是他就说,这些将军们和他一起走,但是最后出了结果他一个人担着。果然,在用了600黄金收买了日本的一个军官,中国大胜。

但是他却因为私自挪用财产再加上私自做了决定,被打回了老家。

但是后来因为李鸿章的提拔又成了一个三品官。

虽然成了三品官,但他要独当一面。可是现在没有了军队做后盾,他只能靠维护清朝与朝鲜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朝廷内留下来。

那他应该积极的作为去收拾朝鲜建立成一个行政区,还是退让放弃,让所有的国家都来共同的保护朝鲜?

但是清朝没有这个胆子把朝鲜变成自己国家内的一个行政省,如果大开门户让几个国家共同保护朝鲜清朝又没面子。所以只能通过政治来干涉。

就这样,他干涉了10年,最后因为日本发动了一些手段,于是他不得不逃国内。

那么他应该如何再重新回到他的高峰呢?

这10年中他有了丰厚的历练与外国人打交道,了解了西洋的各个文化以及工业,所以它成为了当时不可多得的精通洋务的人。

他只做了两件事,带兵打仗和外交,而他发现只有练兵才能救大清,所以他决定以西方的形式练兵。

他聘请了几个外国的教官,而且从外国进口武器和物资,那么有了军队,他到了一个权力与荣耀共存的顶峰,但是同时也到达了风口浪尖。

甲午战争之后他开始维新变法,40岁他成为了一个二品官员。

但1898年眼看着光绪帝不保变法,又要被扼杀于是维新派的几个核心人物聚在一起,最终以发动政变,杀荣禄,调兵入京,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太后交权为决定,于是这些人物和袁世凯进行交谈。

那应该怎么办呢?其实这时给他的路就两条,答应和不答应。

维新派的热血青年和他并不一样,它们全部都是要上前冲,但是他比他们更加老干,于是他打算先返回天津加紧部署,但是他回去之后,被迫全盘托出。

但是六君子被害,他也差点死掉,最终是荣禄救了他。但不久之后慈禧有难,因为八国联军向北京进发,那他应该怎样做呢?

又不想得罪慈禧,又想保住军队,所以他加入了东南互保,住了自己,同时也送出了百万余白银,绸缎,食物,军火,最终赢得了慈禧的欢心。

之后袁世凯继任了李鸿章的位子,变成了有权有手段的人,而且年仅43岁。

而慈溪也在三年后连发三条变法上喻,要求大臣们斟酌中西政变。

人生又迎来了一个分岔路口,他应该怎样做呢?暂且观望还是积极变革?

当然是积极变革,自我保存的角度来看,暂且观望是更加好的办法,但是大清内部腐朽变法才是真正能够推动清朝重新走上兴盛的道路,于是他大力推动积极变革。

政治上他大力整治吏治,有了各种的考试,调查游历等等。

经济上他提倡工业,造出了铁路。

文化上他废除了科举开办各类的学堂,入学的人数超过了10万人。

军事上大幅度的扩编军队,北洋六镇至此全部编完。

难道改革就止步于此吗?当然不行。

他设立了资政院与责任内阁,中是将来慈禧去世,光绪回来也已经被那个架空大权依然掌握在他的手中。

那他提出的这个方法能够成功吗?

这个论点一出他顿时被所有的人攻击,所有人都不同意,所以北洋军队被全部剥削走了。

而该来的总该来,他被剥掉了一切的权利。

皇权不可为,他只好回去过闲钓的生活。

那他还有机会吗?

作为为数不多的人才,在1911年10月10日的晚上他的机会来了,因为大清又开始搞内阁,而孙中山的起义军又日渐躁动起来,北洋军队又是他一手建立起的,所以最终还是忠心于他,所以一旦有动乱,他又会再度出山。

而因为孙中山的起义军日渐躁动,大清没有办法就又把他请了回来,而且他重新出山的条件是把北洋军队全部的归还于他,但是他是如此老干的一个人,所以拒绝了,因为他还想要得到更大的权力,所以大清没办法,只好又同意他所提出的内阁成立。自此大全几乎都归了袁世凯。

那应该如何解决革命军呢?是把它镇压下去还是倒戈呢?

镇压无疑是从地位上的自保,可以得到大清的信任。但是起义的是汉人,而他自己也是汉人,所以背叛大清,支持起义,支持共和才是正确的选择。

于是在1912年1月25日,清帝退位,大清至此灭亡。

同时民国到来。

但是在他全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之后,为了牵制袁世凯,所以他们把总统制改为了内阁制。

放在从前他说一没人敢说半个二,但是有了内阁制之后,他说什么都要经过内阁审议,一元附属的审核还不如一个省的都督自由,所以他就无法有效的行政,国势开始日渐衰弱。

怎么办?他应该被约束吗?

在他看来党员是不懂得如何治国的,而要想要治国就要恢复总统制,但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不同于军事问题,他是不擅长政治的。

而就在这时,他翻身的机会又来了宋教仁被杀害,而孙中山一口咬定这是袁世凯造成的,于是就主动发起了二次革命,而袁世凯就借此恢复了总统制,中央被搞定。

后来他用了自己的北洋军中的将士们,国士也开始蒸蒸日上。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将军们开始渐渐的不听政令了,而日本同时又在要求签订21条,所以现在可以说是强制若干了。

那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就有两条道路,索性展开地方自治或重塑中央的权威。

国家显然应该是中央集权的,强大的,而有了前面周朝的例子,为了避免天下大乱,他绝对不能退位。

那有什么方法呢?

他尝试一系列的变革,但是少有效果,但是他后来发现重新称帝是一个方法。

但是地方将军哪儿能给他这个机会,直接发动了护国战争。后来他不得不重新回到了总统之位,可是战争依然不停之后,他因为大怒在6月6日去世。

为什么从一个顶峰走到了这个阶段?

我觉得是因为他有太强大的能量,但是他却不能够很好的把控这个能量,所以在很多抉择以及政治问题上,他没有做出对的,选择就导致了最终他的失败。

相关文章

  • 《清朝最后的120天》读书笔记(2)谈袁世凯的眼光

    《清朝最后的120天》读书笔记二:袁世凯 谈袁世凯的眼光 ①袁世凯少年读书,两...

  • 袁世凯长子袁克定:前半生挥霍无度,后半生穷困潦倒

    袁克定是袁世凯与正室夫人所生的孩子,可以说他是袁世凯的嫡长子,因此袁克定在袁世凯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袁世凯一直...

  • 袁世凯

    袁世凯 袁世凯是近代史上最扑朔迷离的人物,即使立足于截然相反的评价,以此分别展开叙事,最后都能够自圆其说。 从各方...

  • 袁世凯

    1915年2月2日到5月7日,历时105天,为了《二十一条》,袁世凯政府共计与日方谈判了20多次。 1915年5月...

  • 袁世凯

    袁世凯 这个名字听起来讨厌,那是我们固有的印象,因为没有人能说出袁世凯称帝是多么不得人心。历史就是让人随意打扮的妓...

  • 袁世凯

    袁世凯人品由此可见,民国男人的可圈可点。 ——(臧启玉律师讲历史)

  • 袁世凯

    对袁世凯的印象,好像只有剪辫子以示支持共和、恢复帝制失败。 看了《北洋军阀史》才知道,在甲午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努力...

  • 袁世凯

    袁世凯一个自幼非常聪明的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由于家里比较注重教育,他从小就遇到了很多的名师,遇到了当时所有人都羡...

  • 袁世凯

    李鸿章的洋务,在早期的时候,他只不过是翰林院的一个小官(对于一些大官员来讲)但是时逢乱世,他也想有着自己的一些抱负...

  • 袁世凯

    历史深处的民国讲述的是从晚清如何走向共和国的,第二部具体讲述的是逼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在内阁制与总统制之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袁世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bm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