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英歌h
"喵,你‘苗’了吗?"
“喵,‘苗’了!你呢?”
有一天,这样的对话会不会像“吃了吗”一样,成为后疫情时代的问候语?
两腿酸麻回到单位,报告办公室:“我‘苗’了啊!”
没成想,这么快能“苗”上。上午,社区通知去方舱接种,今天有1700只苗。
纠结再三,决定豁出时间,只要有苗,只要接种点不下班,排它个地暗天昏。带上充电器(防止手机电耗光)、披肩(露天站队冷啊)、一盒牛奶、一块饼干,十一点打车直奔接种点。
队伍浩浩荡荡,一条直线排到底,还好比前两天看到的要短,那天队尾像蛇一样盘了好几个圈。
先认认前后“邻居”,打好招呼,锁定位置。这个非常重要。比如得先告诉他们,我老公随后就到,他腿脚不好,我替他排着。不然,群众眼睛雪亮盯着呢,想插队,没门,连缝都没。再比如,排长队万一要去方便下,或买点吃的,再回来谁认识你啊。
中途我真去方了个便,又到饭店煮碗饺子端回来。正当我四顾茫然望队兴叹时,热心的“邻居”朝我挥手:
“这里!这里!”
她还特地把红伞撑开,怕另一位“邻居”回来找不到。完全陌生的人,因“苗”相遇,排队秒熟,“苗”完再见——再也不见。
那一刻,挺温暖。那一刻,也很无情。一位瘦瘦矮矮的老人家凑进队伍,立即被我前后的“邻居”们七嘴八舌口伐,让她到队尾排去。老太太说自己70多岁了,从乡下赶来,打第二针。
“我们也六七十岁了!那边还有80的呢!”“我们都排好几个小时了!” “谁家里没事哇!”“打第二针也一样要排队!”
众怒难犯,老太太只好后退几个位置继续往队里插,可队伍环环相扣,无缝可插。人们担心的是,每插一个人,今天就少一针“苗”,自己可能白排了。
除非谁放弃,把位置让出来,自己乖乖到队尾重新排起或改天再来。这种情形下,也许只有“雷锋”做得到。惭愧,我做不到。我上班请假,已是第三次来此打卡,好不容易从队尾排到队腰。让一位老人家,再来一位老人家,让得起么?
我很愧疚,以后再也不敢自诩自己思想境界还可以。
但是,与其要求群众思想境界高,人人争当活“雷锋”,管理部门为何不采取点人性化措施?凭身份证认定,排一条70岁以上老人专队或开辟一块老人等候专区,哪个群众会有意见呢?
那些不想花时间排队的年青人,想混进这样一支队伍中,群众就更不客气了。两位油头粉面、五大三粗的小伙子大摇大摆地蹭进拐弯处的队伍,排队大爷一声吼:
“滚出去!”
保安、群众齐声呵斥,俩人灰溜溜走掉了。
进入方舱后,速度就很快了,十人一组发号、叫号,我是今天的1260号。全程3小时,出乎意料。
等打第二针时就有底了,同样的时间和线路,咱再体验一回。但愿到那时,一些服务细节能更人性化些。
王兄今天倒是享受了“老人家”待遇,全程我排队,保安拿把椅子给他,他就坐在方舱口,搞得跟领导检阅队伍似的。因为我放风说他腿脚不好,站久了吃不消。事实确也如此。
“我很照顾你吧?今天521,我可是用实际行动521哦!”
谁知刚出方舱口,他就开始抽烟。
“打完苗要戒烟限酒,你没听到?我辛苦排队照顾你,你倒惹我生气,万一影响疫苗效果,不是白打了?”
他赶紧把烟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