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好,寒假!》读后感

《你好,寒假!》读后感

作者: 而今起 | 来源:发表于2019-02-03 12:39 被阅读123次

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间找教育

——《你好,寒假》读后感

原以为寒假生活研究就是给孩子布置不一样的作业,多一些实践性的,少一点学科方面的;多一些综合运用的,少一些单项的;多一些趣味性的,少一些机械性的。这么多年来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然而读过书后,发现错了。

寒假生活研究绝不仅仅是布置一项不一样的作业,而是重建对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的理解,重建学生、家长、教师的交往关系,重建另一种形态与方式的生活与教育。

好高大上啊!觉得自己的思维都够不着。放慢脚步吧,就从读懂这句话开始。

一、重建对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的理解

它来源于教育的敏感,相互的唤醒,理性与情感的交融,更需要不断的教育创造。

我们利用寒假的大时空,周围可用的教育资源及原有的知识结构,追求三类主体的共同发展。因为寒假生活更具有灵活性、自主性、丰富性、文化性、成长性、特殊性、复杂性……

这个班教了半年,对他们还算了解了一些,但是他们具有怎样的寒假生活能力等还不是很清晰,寒假前因为肺炎天天跑医院,也没有正儿八经地一一调查研究,只是按照常规程序走一路。没有追本溯源地思考寒假的意蕴、挖掘与人的价值、研究项目的方法、变革实施的路径……

上层建筑决定下层结构。

二、重建学生、家长、教师的交往关系

通过“互联网+的力量、自主结合的小队力量、亲子合作的力量等把三类主体在寒假期间一直保持空载的状态,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发展。

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和家长打交道的老师,交际能力太差,再说我觉得家长工作繁忙,有的上班倒,哪有什么闲工夫来和我交流什么寒假生活,家委会的也多次提出不想做,我更加觉得能不麻烦家长的就不要开口。只要做起来,如果有空的,有想帮助孩子更好发展的自然会主动加入,不想的、没精力的就让孩子自己做,有时候效果也不差。

放学前就和孩子共同讨论了团队活动和亲子活动,发现他们都喜欢挑选简单个操作的,凡是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做的事情都不愿意,因此挑战性的任务没人选。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人人有队、人人有事,寒假生活不再单一,期初有内容可以汇报就好。

不想挑战这也是人之常情吧,也许有家长、老师的带领,他们自然都愿意参加了。也许我应该带着孩子一起做一件事情的。

交往从来不是放手,我带着他们、他们带着我,才可以形成合力、共成长。

三、重建另一种形态与方式的生活与教育

从寒假开始,延续到开学后的一周或更久,我们把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社会,空间的穿梭、链接、转换,将大家置于多为、动态的空间中,用一种完全迥异于课堂教学的形态和方式,把教育融入生活,使教育与世界同边界。

突破常规的教育思想,让教育的手伸得更远,帮助学生建立寒假生活玩伴团队,引导他们导论团队活动的开展步骤,参与的注意事项等,提醒学生及时用图文记录活过程及感受……在此期间,我是否已经在重建另一种形态与方式的生活与教育?

班级群和晓黑板的运用实现了空间的跨越,我可以用它们指导学生,与家长交流反馈,此时也重建了我的寒假生活。

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和一群人一起奔跑,朝着理想前进!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是重建。

读书是学习、实践是学习、思考也是学习。


我还是习惯记流水账,这样码字才有一种快乐。

说实话,寒假生活的时间已经浓缩成不满一月了。而班里大部分孩子需要回老家过年,五湖四海的,很难聚到一起。寒假后虽然要过一阵子再过年,但是春运期间一票难求,于是有的孩子甚至一考完就走了。

期末的组队就没法按照他们的友情来了,于是我带领他们先讨论可以做哪些有趣的事情。

花了一节课,写了一黑板,各种有趣的事情,当然其中也有我提出的一些,然后开始投票选出大家认为最值得一做的事情,其余的可以参考作为亲子活动。

再开始让学生自由选择,每人至少选择一项和同伴一起策划、参加活动,并合作完成美篇等汇报材料。

我把统计情况发群里,希望家长看到后能参与其中。

《你好,寒假!》读后感

最先完成的是敬老院义务劳动组,领成绩单那天一大早就去完成了,拍照上传了班级群,但是等了很久没有等到他们的美篇或PPT,我私聊了组长,连续几天都没有一丝回音,估计回老家了。

紧接着是常州梳篦组,他们做了ppt发给我的,但是一看,我的神啊,这是什么水平?完全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提出了一些建议,让他们修改,结果一样,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我私聊了组长,有回音了,做了美篇,结果我发现和PPT大同小异,说了修改意见,也没有下文。

我开始转发学校群里的优秀活动,觉得就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我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都已经屏蔽了班级群。

《你好,寒假!》读后感 《你好,寒假!》读后感

孩子们肯定是很有问题的,要不然不会没有声响啊,于是我开始设计调查问卷,我要知道他们究竟会不会做。

调查问卷很简单:孩子们有什么困难?家长能不能给予帮助?只有知道这些,我才能给予孩子们明确的指导。

第一天只有5个人完成调查问卷,我开始连续几次发送短消息提醒他们完成,今天终于有了19人,有13人看了也不理我,另有12人估计暂时不用手机。

我采用匿名提交,结果如下:

《你好,寒假!》读后感 《你好,寒假!》读后感 《你好,寒假!》读后感

很显然,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任务,那么在团队合作中更不是问题,那么群里为什么安静如斯,答案很显然了,我太急切了,他们太定心了,估计开学初都能完成吧。虽然每天的家作都会有人不交,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团队合作还是能交上来的,只是他们的参与度究竟有多少?滥竽充数的肯定有,但是如果还是做成精英教育,让尖子生唱独角戏,那么活动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我们追求在活动中每个人的发展。

父母的参与度不高,其实从完成调查问卷就知道了,那么我也可以想象群里的我转发的内容学生学习了多少。这也不能愿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估计没几个人愿意,把手机直接扔给孩子学习,有点不放心。(讲一个故事:我让学生阅读打卡,一位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直接和我说:这样不好,他家孩子趁机看西瓜视频的。)于是我的转发变成了独角戏。

学生能够完成总结,虽然大部分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但是质量如何?这也不能怪学生,毕竟在寒假前我说的太笼统了,没有给他们系统培训,没有告诉他们我想要看到什么样的美篇、PPT等。他们随便凑几张照片,照片下面加上一句话说明,这样也算完成了。然而在我这里是不合格的,我想起上学期教他们做手抄报,每一个要求都细化、量化,这样做出的就有可观性。

开放性问题,大部分家长认为缺少自信、沟通能力、组织能力。

我明白要做什么了!

在学校要轮流组织活动,特别是班队课,总是班委的团队在策划、组织,其余学生都没有机会。午间微课也是,组长还是要定期更换,否则他们缺乏的不仅仅是能力,更缺乏自信。

要教他们如何写活动方案。详细的、简单的都要知道,最好学校能有这样的集体培训,我想每个班级都需要的。这种作文往往会被语文老师忽视,因为不考试,也许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会教,以前张彩亚老师教我班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就教过类似的几种文案写法。

家长对寒假项目的理解还不够,他们大部分游离在外,真正的三力驱动、三环交融还没有实现。究其原因,是我的工作肤浅了。我没有用活动把家长卷入其中,自然家长也不会和我有任何交集了。我没有参与学生的任何一项活动,自然孩子也无法向我问些什么了。总之,我没有在寒假付出,自然也就没有收获了。


不论合格与否,这也算是我用心写的作业。——一个还徘徊在”寒假生活项目研究”边缘的班主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好,寒假!》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ky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