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武汉大学
在清朝针对疫情的中药方剂

在清朝针对疫情的中药方剂

作者: 雪飘松林 | 来源:发表于2020-01-25 21:43 被阅读0次

中华医学五千年传承,在全国疫情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瑰宝绽放光芒。作为医学爱好者,近三日遍查医学典籍,找到暖冬瘟疫流行的著作《时病论》,清代雷丰(少逸)1882年著成,为时病通论著作,该书为首部关于时病的专著。内有五方供天下医者共鉴:

辛凉解表法     薄荷(一钱五分) 蝉蜕(一钱,去足翅) 前胡(一钱五分) 淡豆豉(四钱)栝蒌壳(二钱) 牛蒡子(一钱五分)

清凉透邪法      鲜芦根(五钱) 石膏(六钱,煨) 连翘(三钱,去心) 竹叶(一钱五分)淡豆豉(三钱) 绿豆衣(三钱)

祛热宣窍法     连翘(三钱,去心) 犀角(一钱) 川贝母(三钱,去心) 鲜石菖蒲(一钱)  方中犀牛角可用黄牛角大量以代替

辛温解表法     防风(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研) 广陈皮(一钱) 淡豆豉(三钱)

凉解里热法      鲜芦根(五钱) 大豆卷(三钱) 天花粉(二钱) 生石膏(四钱) 生甘草(六分)

整理不易,转发注明出处。附录古籍原文,文辞枯燥供医务工作者参考,择用。


昔贤谓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之而即病者,名曰冬温是也。其劳力辛苦之人,动作汗出,温气乘袭,多在于表;其冬不藏精之人,肾经不足,温气乘袭,多在于里。冬温虽发于冬时,然用药之法,与伤寒迥别。盖温则气泄,寒则气敛,二气本属相反,误用辛温,变证迭出矣。其证头痛有汗,咳嗽口渴,不恶寒而恶热,或面浮,或咽痛,或胸疼,阳脉浮滑有力者,乃温邪窜入肺经也,宜用辛凉解表法连翘、象贝治之,口渴甚者,温邪入胃腑也,再加芦根花粉治之。如或下利,阴脉不浮而滑,温邪已陷于里也,宜以清凉透邪法葛根黄芩治之。倘热势转剧,神气昏愦, 语错乱,舌苔转黑者,不易治也,勉以祛热宣窍法治之,紫雪丹亦可用之。种种变证,不能尽述,须仿诸温门中之法可也。

或问∶冬温发热而不恶寒,倘恶寒者,为何病也?答曰∶冬温恶寒,偶亦有之,良由先感温气,即被严寒所侵,寒在外而温在里,宜用辛温解表法先去寒邪,继用凉解里热法而清温气。又问曰∶伤寒冒寒皆恶寒,何以别之?曰∶伤寒冒寒初起无口渴,以此别之?曰∶温邪当发为冬温,倘其微者,伏而不发,为何病也?

曰∶伏而不发,来春必变为温毒也。凡治时病者,新邪伏气,切要分明,庶不至千里毫厘之失。

又问∶先生之书,专为六气而设,风、寒、暑、湿、燥,皆已详明,何独火证不详?恐为不全之书,而火证可补述否?答曰∶子不知君火秉权之候,有温病、温毒也;相火主政之时,有热病、暑病也。君相司令而病者,非火证而何?何不全之有哉!况火为阳邪,其证最着,如脉数有力,舌苔黄燥,或目赤,或口渴,或喉痛,或溺红,皆火证也,法当清凉治之。其余五志之火,龙雷之火,悉属内伤,兹不论之。

所用古方

辛凉解表法∶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

薄荷(一钱五分) 蝉蜕(一钱,去足翅) 前胡(一钱五分) 淡豆豉(四钱)栝蒌壳(二钱) 牛蒡子(一钱五分)

煎服。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取乎辛凉,以治风温初起,无论有无伏气,皆可先施。用薄荷蝉蜕,轻透其表;前胡、淡豉,宣解其风;叶香岩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蒌壳、牛蒡开其肺气,气分舒畅,则新邪伏气,均透达矣。

清凉透邪法∶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

鲜芦根(五钱) 石膏(六钱,煨) 连翘(三钱,去心) 竹叶(一钱五分)淡豆豉(三钱) 绿豆衣(三钱)

水煎服。

此治温病无汗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一定之理也。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凉且透。芦根中空透药也,石膏气轻透药也,连翘之性升浮,竹叶生于枝上,淡豆豉之宣解,绿豆衣之轻清,皆透热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自然达解耳。

祛热宣窍法∶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 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

连翘(三钱,去心) 犀角(一钱) 川贝母(三钱,去心) 鲜石菖蒲(一钱)

牛黄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

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证也。连翘苦寒,苦入心,寒胜热,故泻心经之火邪;经曰∶“火淫于内,治以咸寒,”故兼犀角咸寒之品,亦能泻心经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用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开窍∶更用牛黄至宝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顷耳。

辛温解表法∶治春温初起,风寒寒疫,及阴暑秋凉等证。

防风(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研) 广陈皮(一钱) 淡豆豉(三钱)

葱白五寸煎。

是法也,以防风桔梗,祛其在表之寒邪;杏子陈皮,开其上中之气分;淡豉、葱白,即葱豉汤,乃《肘后》之良方,用代麻黄,通治寒伤于表。表邪得解,即有伏气,亦冀其随解耳。

凉解里热法∶治温热内炽,外无风寒,及暑温冬温之证。

芦根(五钱) 大豆卷(三钱) 天花粉(二钱) 生石膏(四钱) 生甘草(六分)

新汲水煎服。

温热之邪,初入于胃者,宜此法也。盖胃为阳土,得凉则安。故以芦根为君,其味甘,其性凉,其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寒药;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凉,并能清胃除热;更佐石膏,凉而不苦,甘草泻而能和,景岳名为玉泉饮,以其治阳明胃热有功。

凡寒凉之药,每多败胃,惟此法则不然。

相关文章

  • 在清朝针对疫情的中药方剂

    中华医学五千年传承,在全国疫情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瑰宝绽放光芒。作为医学爱好者,近三日遍查医学典籍,找到暖冬瘟疫流行...

  • 辩证论治

    一:中医框架 中医框架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基) 二:中医诊断学(中诊) 三:中药学(中药) 四:方剂学(方剂) ...

  • 牛肉面是许多人的最爱(11月27日)

    听邓中甲教授讲《方剂学》,中医讲辨证施治,基础方加减,可以派生许多方剂。 把昨天开的中药喝了,现在的中药不用熬制,...

  • 中药与方剂

    中药,即中医用药,大体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3类,又可依据加工程度而分为中成药和中药材。 ...

  • 方剂与团队,个性与药性

    药性理论是中药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中药与西药不同,它强调各味药共同协作,组成方剂来治疗、预防疾病。如果我们将方剂比喻...

  • 珍藏了,一次记牢30种易混淆的中药方剂

    在中药方剂中,有一些方剂的名称带数字,比如“四神丸”,“四君子汤”,“二妙散”等,有一些方剂名称仅一字之差,比如“...

  • 中药七情的文献研究

    中药学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既是方剂研究的关键问题,又是难点问题。因方剂成分复杂,很难从现代医学、药学角度解释清楚。但...

  • #30天专注橙子成长计划#考试

    今天完成了方剂的复习,初步掌握了方剂的套路,一般是方剂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争取每日背一背方歌和中药。 明日计划复...

  • 如何让中药“指哪打哪”

    天然药不是中药,草药也不是中药,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才能称之为中药。 从《方剂学》这门课开始,邓中甲老师就...

  • 中药方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清朝针对疫情的中药方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nr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