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孩子时间比前段时间多一些,他们遇到的问题会跟我讲。
女儿经常跟我说不想上学,害怕吃学校的午饭(自己不喜欢吃肉,有的菜不想吃),害怕中午睡觉拉急尿尿床,说着说着就想哭,还一直说想我和她奶奶。我每次都抱抱她安慰一下,并说在心里想,放学妈妈奶奶就来接你了,我们还在一起。如果不说这两个问题,就问我还有几个星期放假,在上学的途中我每次都乐此不疲地回答她还有几周几天。我也仔细听她放学后给我说学校的事情,她说早上到学校玩和放学都很开心。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始终没有想到妥善的处理方法。不是厌学,就是害怕那两种上学情境体验。所以每次我都跟她说,拉急尿是特殊情况,不会每次都拉急尿,实在碰到很急的时候就大胆跟老师说,去拉尿就可以,千万不能忍着。不想吃的菜也试着尝一点点,因为它们对身体好,吃了才会有营养。实在吃不了那么多,下次就让老师少打一点。
但是似乎没有多大效果,每次都这样上学前念着。
他们俩对我共同的期待是:妈妈,你上次骂我们俩都哭了,如果下次还这样,我就把你扔到外面去,不理你,不让你进来(门)。对,我偶尔真的会骂,很严厉地那种。两人都不敢出声,但是心里都很难过,甚至想哭。我事后想想也许真的不应该,他们总体来说还算懂事,我的教育方式有些不妥。所以下次注意。
再说说他们在学校的人际关系问题。
女儿今天早上跟我说很久没有跟最好的朋友坐一起,很想跟她一起坐,经常在操场上她会拉着好朋友一起看操场上的石楠树,很开心。还有一个同学很喜欢自己,经常挨着自己坐,做核酸的时候还在自己耳朵边吹风,我问她你自己喜欢跟ta一起吗?她说不喜欢。我不想教她怎么做,她有自己的判断,只要自己不受欺负和伤害就可以。
再说说儿子,跟女儿完全不一样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大大咧咧,敢说敢做,对自己和别人都如此。
昨天自己被同学咬了一下胳膊。出来就脱下衣服给我看,出了红色牙印子,我没有太紧张,问他疼不疼,他说现在不疼了,我更加放心了。就问他为什么咬你,他说不知道。在一旁的老师就说坐在一起,可能看了某个动画。我也不多说什么。带着儿子出来。孩子间出现小摩擦和不愉快很正常。
晚上我问他:你有没有说过你那个同学什么?他回答不知道,忘记了。我猜测他有做什么,只是不说。所以我就跟他说,下次你们俩尽量不要坐在一起,也不去说别人,你们还是好同学。
在一旁的爷爷奶奶说,下次别人欺负你,你要还手打他,我立马说:不要这样教孩子,孩子还小,他们都说不清楚事情的原委,也不知道具体原因是什么,就这样让他去学着打回去,打架不是好玩的,有第一次后面可能就有很多次了,矛盾反而加深了。二老不说话,只在心里心疼孙子。
我的想法是再看几天,有空我也问问老师孩子近一段时间在学校的表现。是不是有些言语或者动作上的接触导致关系这样。
通过这几件事情我其实没有多担心孩子在学校怎么样,只要他们放学了是开心快乐的,能跟我说学校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表现。不受压抑就可以。
养孩子这几年我其实能够深刻体验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心灵相通都不夸张,我能理解他们,他们也会体谅我。
每次看我表情疲惫或没有笑脸,女儿就会问:妈妈是不是不开心。我又会对着她微笑,说我因为遇到什么事情在思考。我经常说女儿是我的“小棉袄”,儿子是我的“小暖男”。前段时间我对着他们说这两个词,女儿就问我为什么叫她是小棉袄,叫弟弟是小暖男。我就说你们很会关心妈妈,让妈妈心里很暖和,就像穿上棉袄很舒服的感觉。女儿笑笑,说很奇怪,还是不懂。我说以后长大一点就懂了。
养孩子也在教育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说完美,但是要合乎情理,尽量不给孩子负面引导,做个快乐善良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