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之名,望也,以之寓年年有望。
吾族据四山,曰:壹山、贰山、叁山、肆山。异族亦占三山,名:陆山、柒山、捌山。此七山,常人之地也。伍山乃两族共奉,为狩、猎、伐之禁地,唯逢两族大庆之日,方可入之,以贺喜耶。
传言伍山,草木鸟兽虫鱼奇形怪异,先祖之魂也,故灵性十足。
吾母常诫吾:望,伍山乃禁地也,汝随性贪玩,亦万万不可入之。
吾听言,诺。然,吾之最,独伍山是也,奇之,异于常人。
定昏之时,吾梦一虎,泣于伍山,甚怪异咦。翌日,吾告之吾母。母勿信,嗔怪,且言吾贪玩,梦呓。
吾闷闷而不语,瞒之,独往伍山。
伍山,远观,雄俊挺拔,葱郁犹甚他山。近之,未见溪而闻其声,未见鸟而其鸣,未见花而嗅其味。乘于风,心旷神怡,遂忘母之诫,大改初入之态,飘飘然。愈深之,观伍山之貌渐清,心愈喜,不可收拾。
树木交错有致,凌而不乱;欢草佳佳,欣欣而向荣;溪急而不危,故鷑鸠栖于水上矮枝,鴿行于滩,鴡鸠相逐且两相应和。鳲鳩布谷,声旷且远;鶬鹒有鸣,锵锵作响;鸴有喜则鸣。
可谓美不胜收,不忍相离。
行至林中,树下见蕈,采之,盛之以裙襦;寻玉英以为头花;摘果以饱腹,憩。倏而,林间凄凄然,如童子悲泣,若昨日之梦。
吾立而觅声之所出。见楝下有一虎,卧睡于血滩,身插两箭;另一虎扑卧于侧,哽咽呜呜,时而推搡大虎,时而舐之。吾欲近之,幼虎闻声观四周,见吾,低吼且作攻之态。
吾视其目噙泪,好生忧伤。于心不忍,择一地而坐,远观两箭,曰:“吾乃望,居东面肆山。箭之形,除箭头,身长两寸,中部三角形,后为倒月牙,似异族矣。异族人伤汝母,人之罪。望返,必报吾族。”
日落,吾归,言今日之事。
母大怒,叱吾:“吾之诫,于汝何用?死不悔改,该罚!”
命人将吾锁闺中,吾大闹。母之命不可违,然吾念虎,待夜半,破窗,持烛火盗珍馐,往五山矣。
天高路黑,偶有哇哇声。好生惧怕,奈何见虎之切,鼓吾心志。万般跌撞起伏,至平旦,方抵虎之地。
幼虎沐于晨曦,未丝毫离弃,寸步未离,用情至深矣。
吾感其失母之痛,甚怜之,乃曰:“节哀。”离其七寸,置珍馐。
吾静待其变,然虎不动之固,逾吾之意。日落,是夜,吾驻地而眠,梦泣声,凄凄然。
时过两日,幼虎瘦骨嶙峋,幼气尽失,如临垂暮。
“虎儿,汝母逝矣,如未及时入土则不可安。且吾以为汝母,愿汝健康而长,不宜为之悲切。”
虎作悟之态,呜呜更甚。
“若汝不恶吾,尚可随望归肆山。”
然后归肆山。
行至族门,族人行色匆匆,见吾者大呼:“望少归矣,归矣。”奔走相告,甚有妇人,喜而泣。
然众见吾怀中虎,目瞪口呆。
忽闻“吾女,望耶。”
见母三步作两步,远奔而来,不顾吾怀中虎,拥吾入怀。吾推之。
母捧吾之脸,抚吾之躯,噙泪言“吾女耶,归之甚好,甚好,甚好。”
吾道虎之事与母。
吾母观之,眼尽显母之仪,爱之态。虎微嗷嗷,舔母之手。
是日,虎得赐名,曰嚞,意为聪惠,此乃吾之喜。
一日,异族青梅竹马者,垚也,至四山寻吾。
“吾闻汝入伍山,得一幼虎,可观矣?”
嚞出,然近垚时,突作恶凶之态。
吾奇之,抱嚞。
垚上前作揖,言:“前些日,吾父于陆山采药,忽见两虎,大虎欲伤吾父。射杀虎,此乃下策,别无他法。吾父罪之过。”
事已至此,真相大白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