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项羽根本没有打败过章邯,很多人为他叫屈,有人在留言区嘲讽我:
“如果章邯屡屡打败项羽,他为什么要投降,他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啊,你见过一支打胜仗而投降的吗?”
事实上,前面的文章我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实在不想多费口舌,我只想反问一句:
“如果真像《项羽本纪》说的那样,项羽大破王离,然后又两次大破章邯,那么自己还仅仅是个上将军的项羽,为什么要封自己的手下败将,还是杀叔仇人的章邯为雍王?”
按照《项羽本纪》所说,项羽数次大破章邯,却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后来杀了章邯的20万降将,却独独封杀叔仇人章邯为雍王,他到底图的是什么,如果这都是事实,这还是你心目中的那个项羽吗?
因为后来项羽入关后,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大肆分封,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细节,顺理成章的认为项羽初封章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可实际上呢,这个时候的项羽仅仅是楚怀王手下的一个上将军,他甚至连“封王”的资格都没有,他能是像项梁拥立熊心一样,“拥立”章邯为雍王,或者是“尊奉”为雍王。
雍王可是和楚怀王一个级别的,爵位尚在项羽自己之上,这你还能说章邯是被项羽数次打败才投降的吗?
当然不会。现实正像我前面文章说的那样,巨鹿之战时,面对项羽的步步紧逼,章邯从容不迫,多次打败项羽的攻击,一直把项羽赶回了洹水以南,逼得项羽不得不跟章邯签下了盟约。
很多人说,既然章邯多次打败项羽,为什么不自己独立,而要投降自己的手下败将寄人篱下呢?
各位,你以为造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吗?打仗靠的是能力,但是造反却要考虑现实情况。项羽也好,刘邦也好,他们之所以敢造反,是因为没有后顾之忧。
项羽的家眷在彭城,刘邦的家眷在沛县,他们两个一个往北打,一个往西打,都有自己稳固的大后方。
而章邯呢?章邯本身是咸阳人,一家老小都在咸阳,起兵反秦,九族不保,这是其一。
另外,章邯虽然有20万之众,但仅仅是一支孤军,他的部队靠的是秦朝的给养。虽然章邯一路攻城夺地,但是城池攻下之后,都是由秦朝的官吏在治理,章邯只是一个过客。如果他反水自立,将会腹背受敌,前面有项羽等诸侯联军,后面又有秦朝的部队。
第三,章邯虽然是一军之主,但是你以为他真的能只手遮天吗?清末时曾国藩的湘军大破太平天国,手里握有的兵权足以和清廷抗衡,但他最终为什么没有造反,而是主动解散了湘军?
你太低估朝廷对于一支部队的控制力了,章邯在带兵平叛之时是秦朝少府,他在部队中并没有根基,而对于一支部队来说,最主要的部分是那些中上级将领,这些人不会跟着章邯死心塌地的造反。
项羽在新安坑杀20万秦军一事虽然不一定真实,但是这也正说明了,如果章邯带着秦朝的兵来反水,他并没有能力完全控制这支部队。
有人以章邯部队的组成来反驳项羽坑杀章邯军一事,但是你不要忘了,章邯这支部队不只是有骊山徒,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奴产子”,这些人的父母妻小可是在咸阳的,另外章邯大军中的中上级将领们,恐怕大多数也是咸阳人,这些人不可能都跟着章邯造反。
在当时的情况下,章邯肯定是会考虑到这些问题的,所以他不可能公然反叛。而对他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向诸侯军寻求联盟,最好是向项羽寻求联盟。
原因有很多,首先项羽是诸侯军中最有实力的,但是却屡屡败在自己手下,项羽这个人有野心,如果他想要在诸侯军中树立威信,要么就是大破章邯和王离,要么就是有绝对压倒诸侯军的实力。
但是,这两个条件项羽都不具备,第一他打不过章邯,第二他只有数万兵马,根本没有能力号令诸侯。当初,楚怀王和项羽、刘邦约定,谁先入关的,就可以“王关中”。
此时距离刘、项出兵已经超过半年,刘邦一路西进,而项羽却一直被章邯挡在漳水以南无法前进,这个时候的项羽肯定非常焦急。
但是项羽的性格是很执着的,他心里对章邯充满了仇恨,所以他一直不愿意接受章邯的联盟要求,所以跟章邯是屡败屡战。后来因为实在是打不过,项羽“许而击之”,口头答应了章邯的要求,却偷偷的渡河攻打。
结果又打败而归,重新撤回漳水以南,后来又被章邯追击到洹水以南,这才不得不答应了章邯的请求,与章邯签下了盟约。
所以,章邯是在胜利的情况下“投降”了项羽,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仅仅是上将军的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后来的封地在关中的故秦之地,是因为他比自己牛。
章邯的“投降”给项羽带来了极大的资本和政治影响力,因为章邯的实力在诸侯军面前是不可战胜的,有了章邯的加入,项羽才得以号令诸侯,带领诸侯军西进入关。
所以说,项羽的影响力并不是打出来的,很多程度上是因为和章邯达成的盟约,这正是因为如此,关中分封以后,诸侯们都各自回国,不久之后很多人都相继背叛他,这正是因为他的威望是虚的,并不足以服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