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翼明论语新诠第十二章(2)【1556】2025-7-1
(三)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得如好色者也。”(15·13,9·18)
【释词】“已”,完结、结束,“矣乎”,感叹词连用。此句还见于《论语·子罕》,只是没有“已矣乎”三字。
【大意】孔子说:“罢了啊!我从未看到一个人喜好德行像喜好女色一样啊。”
【导读】告子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见《礼记·礼运》),食色是人的天性,不食,人无法生存,不色,人类无法绵延。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是无需培养的,德行不是天性,德行需要修养,所以好德不如好色,也很自然。孔子在这里感叹没有看到一个好德如好色的人,也并不是要否定好色,只是希望人们能够喜好德行跟喜好女色一样真诚就好。可惜这也很难做到。
(四)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
【大意】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言语,但是有好言语的不一定有德行;仁者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是仁者。”
【导读】这是内在本质跟外在表现的关系问题。金子一定发光,但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内在一定会通过外在表现出来,但单靠外在表现却不一定能够判断本质,观察人时要特别小心。
(五)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
【释词】“德”,这里指恩德、恩惠。“怨”,怨恨、仇恨。“直”,公平、正直。“报”,报答、回报。
【大意】有人说:“以恩惠来报答怨恨,这样可以吗?”孔子说:“(如何以德报怨,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恩惠呢?应该以公平正直来报答怨恨,而以恩惠报答恩惠。”
【导读】以德报怨的意思老子说过(见《道德经》第63章),所以有的学者据此认为这句话是跟老子商榷的,并以此来断定《道德经》早于《论语》,这恐怕不能作为定论。杨伯峻说“以德报怨”可能是当时流行的话(见《论语译注》),我看有道理,以德报怨,用心可能不错,但结果往往不妙,现实当中屡见不鲜。
为什么呢?
以当下的法律法规来说,恩怨分明、公私分明、情法分明是好坏的一个判断标准。以古代论之亦有,但更为深层次来说,一个坏的、不利的、隐患式的错误、害处,你不指出来,被伤害除了你还有身边的人、更广泛的人群,制止就是美德,这就是刚直,刚直也是美德。
历史上,不乏刚直其人,清代后期,湘军水师创建人,清朝重臣彭玉麟便是刚直的代表人物,刚正不阿,有恶必除。他每年必有一次秘密巡访长江两岸官民军旅生活,无论大小官员,欺负老百姓一旦查实必须按律治办。李鸿章的侄儿依仗李家鼎盛不务正业,一次意外夺人性命,也被彭玉麟先杀后报李鸿章,李鸿章也只能悻悻作罢,致信彭玉麟,“合肥复书谢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