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我来说,在这个信息时代,总像一个老古董一样,不知道外部世界已经变化成了什么样子,总喜欢安住于自己的内在世界,清晨起来,听听鸟叫虫鸣,总好过热恼侵心,读读书明明理,总好过迷茫无措。
朋友问我知道最近火了一首歌吗?我说,对于五音不全的我来说,歌听得不多,最近火的也就更不清楚了。朋友建议我去了解一下,还是很有意思的。
我就搜了一下,听了一遍没有听出个数,对于歌词真的是一点也没有了解,但那旋律却是熟悉的,总感觉像是在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后来,读了歌词,也看了网友的深度解读,我也真是服了网络有高人,能够把歌词解读出来,还能跟一些事件,一些人如此联系在一起,越琢磨越是那么个事一样。
其实,我更佩服歌曲的创作者,能够把歌词写得这么有趣,还那么美。我想,除了网络上这些纷扰之外,能够带起来的还有两个点,一个是《聊斋志异》,一个维特根斯坦,一个东方的智慧,一个西方哲学,一个古代小说,一个现代思想,深入学习的话,一定能够带给我们明亮的眼光。
聊斋,是一本既爱又怕的书,爱的是那些故事,带给我无尽的意趣,怕的是那鬼神的虚幻,带给我内心的惊慌。小时候,总会听爷爷讲鬼故事,总会在农闲时,围坐在院落中,或是冬日的上午,在村子的街道上,围着老人听故事,现在想来,好多故事就是出自聊斋,听着故事长大,却忘记了它背后的深意。
一位老师也说过,他的父亲有一本珍藏本的《聊斋志异》。他小的时候,每到晚上就会缠着父亲读这本书,这也成了他人与父亲最深交流的开始。这也许是几代人共同的体验,既想听又怕听,最终怀着忐忑地心,紧张的状态,听完一个故事,然后睡去。
当聊斋被拍成电视剧后,那耳熟能详的主题曲,总会萦绕在耳边: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真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当我看到歌词中维特根斯坦的名字出现的时候,还是有一些亲切感的。因为他是我敬佩的一位哲学家,他的一句名言就是:“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当他临终前,只有一位家庭医生在他的身边,家庭医生问他,时间不多了,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他说:“告诉他们,我这一生过得很幸福!”
所以,他是我的人生榜样,能够在临终前有这样的话语,他的人生一定是最精彩的。
通过一首歌,能够深入到一本书,一个哲学家的世界,我想,这种意义比争论是非就更有意义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