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送完女儿,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边刷着微信,感觉到鞋子里有一粒小沙子。走两步,它就出来硌我一下,再走两步,它又跑到边边去,感觉不到了。我走着,并不愿意去停下来把沙子从鞋子里倒出来,因为它并不是时时刻刻出现,也不会硌到特别痛,只是有些不舒服而已。就这么时不时地,我就不舒服一下,正在我想停下来的时候,小沙子又躲起来了,我又懒得停下来弄了。考虑到在大马路上把鞋子拿下来也有些不雅,我竟然走了好长的一段路,忍受了很久。然而,这一路走下来,我不得不总是去考虑我要不要停下来做这件事,直到最后,我终于下定决心,不顾路人眼光,把鞋子脱掉,潇洒地甩了几下。接下来,那种舒服是穿什么鞋都没有体验过的。
穿着人生中最舒服的鞋子,思考着为什么这么小的一件事,都可以让我纠结那么久?这不也和生活中的那些事一样?因为问题并没有带来巨大的痛苦,就像假装视而不见。隔三差五出来,又觉得不舒服,可是真正让自己能够行动起来去解决的突破点,还是要足够的痛。
有时候在一些群上看到妈妈们各种牢骚抱怨,即使在群友们已经指出问题所在,却依旧视而不见,不想自己去做一些改变,也许也是因为,还不够痛吧。
NLP有一句话,是谁痛苦,谁改变。在关系中,我们每天也都会有大大小小的沙子存在,这时候,谁感受到更多的痛苦,直到不能忍受的时候,才会选择无视外界的眼光,真正看向自己的内在,去寻求改变。
如果鞋子里出现的是一颗大的一点的石头,总是不停地硌脚,那么我也不可能忍受那么久才去解决它呀。同时,解决鞋子里的沙子,轻而易举,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其实也并不难,只是需要一点点的学习而已。若非要等到痛的足够伤害到自己了,才去行动的是时候,估计就不是像倒掉沙子那么简单的行动能够解决的了。这个时候,估计又会有新的阻隔,比如太难了。
对于第一个问题,解决方式就是:即使去改变,不要视而不见。
对于第二个问题,解决方案就是:难,是做的理由,还是不做的理由?
今天写的不太用心,但是太早起床到现在,大脑确实已经晕乎乎的没办法工了。选择照顾好自己,就这么交作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