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说》是白岩松通过整理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的演说,分享了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不过,白岩松在后记里交代,这不是一本演说集,而是他的一本自传。他说:“一路上与人聊天的话语,其实比写在纸上的履历更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在内心里走过的路。”
在读者看来,这确实不是一本很传统的自传。不过,白岩松是一位资深新闻人,正如他在书中所提到的,现在的新闻“导语写作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再强调完整的‘五个W’,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而是越来越强调这四件事:主人公、故事、戏剧化、悬念。”
基于这一点,他更侧重用关键词开始,从问题出发,然后聊聊他走过的路,说过的话,做过的采访,继而是他的体悟和感受。这样一说,我认为这是他的一本新闻式的自传。
读他的文字就像在听他聊天,平实自然,和他在节目中一样,很容易跟着他去寻找事实和答案。
原来,真实是这样的理解,白岩松这么说!
1 .白岩松谈幸福——幸福是做点无用的事儿
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曾经是央视街头采访最令人唏嘘的问题。不记得大家的回答到底幸福不幸福,只记得当时有个回答火了:“俺不幸(姓)福,俺姓x”当时听起来挺好笑,后来想想,可能很多人对于这样很寻常的问题压根儿就没有好好想过。
幸福,这个词语,太抽象,太梦幻了。毕竟现在你要是跟人说点啥,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有用吗,有啥用?实用主义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越来越快的节奏,和我们越来越扛不住的压力。
白岩松说,幸福是做点无用的事情。这点和陈道明的观点如出一辙。陈道明平时喜欢做做手工,看看书,他说无用方得从容。
换个角度来想,真要追求价值的话,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无用的贵。写字画画有用吗?随便一幅名作都价值连城。结婚戒指有用吗?跟顶针长得差不多,价钱相差千里。这些没什么实用价值的物品,看似没什么用,一幅画可以陶冶情操,一枚戒指可以象征爱情。而这些却都是幸福的象征。
2.白岩松谈失败——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在白岩松看来,失败要多个角度来解析。失败可以催生变局,从失败中寻找问题寻找答案。失败可以是一件有尊严的事情。
做人,要有一种心理准备:历史上见,时间上见,不能总是当下见。当你一门心思,只想成为现实中的成功者,也许就会失去历史和时间,甚至成为历史的阶下囚。
能把失败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问题,剖析地如此透彻,这是一个人的格局。接受失败,并不意味着被失败打败。如果真的被失败打败了,那就真的结束了。
3.白岩松谈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这一篇章会解答许多年轻人心中的疑惑。
可能是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这样的话,所以发现现在的人成功成名地越来越早了。别人的小学,别人的高中,别人的青春,闪着耀眼的光芒,唯独留下我等凡人暗自神伤。绝望、焦虑、挣扎,成为青春的主旋律。
白岩松却说,不挣扎不绝望不算青春。
青春是一生中最迷茫、最焦虑、交织着绝望、希望和挑战的时期。但为什么所有人都说青春美好呢?那是他们在回忆时下的定义。悲伤的时候,即使有太阳也觉得天昏地暗;开心的时候,即使下着大雨也恨不得出去裸奔。这种自在随意,到了中年就不可以了,但或许到了老年又可以了,我还没经历过。
没有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样想来,似乎舒服多了。有时候我们的痛苦来源于我们的比较,天外有天,跟别人争高下,难免会有挫败感。最重要的是过去的自己比较,每天进步一点点足矣。永远珍惜当下的青春,他是余生最年轻的时刻。当我们熬过了,走过了,回头想想,精彩的地方正是用心走过的那一段。
4.白岩松谈《道德经》——不惑之年的解读
读书也是分阶段的。有的书,年轻的时候读不懂,在该明白的年纪时却以为读过了,其实错过了。白岩松说,在他的三十到四十岁之间,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是《道德经》。
四十不惑的年纪,人生经历慢慢丰富,思想也已从青春的稚嫩变得成熟,他才可以全新解读。
大家最熟悉的是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正宗的解释,就是“能说得很明白的‘道’就不是‘大道’”。但换个角度,那时没有句读,所以可以有另外一种句读方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也许或当然是错的,可让人觉得有趣。这就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解读:“对于同一件事,有人说对(道可),有人说不对(道非),这是常理(常道)……”
辩证地看待问题,这一视角贯穿《白说》全书。这也是为什么白岩松评论新闻总是深刻了。
书中有一个词提到了“AB面”,凡事都从两面解读,就懂得了包容。正如书中小标题所写:
岁月:活着不是非输即赢
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
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
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就像黑色与白色之间还有数十种灰色一样,凡事没有绝对,就看你怎么去看待。
《白说》,说了很多,就像新闻的许多视角,提及了小我,也提及了大国。是白岩松的自传,也是你我心灵的解读。
《白说》,没白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