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已经过去近一周,今天忽然翻到了《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接着又浏览了其他媒体的文章,看下来竟然发现了很多门道。
《南方周末》题目是《用你的活法定义世界的算法》:
机器在模拟人、超越人的道上一路狂奔,人却依然在为生存与日常踯躅蹒跚。在彷徨中寻找、在跌撞中摸索、在进击中演化,是生命的常态。
《人民日报》的题目是《再见2024,你好2025,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我们看见事,更看见人,看到人身上的“症候”,看到问题本身。我们关心失眠、颈椎病、偏头痛和能治好精神内耗的“公园20分钟”,去理解背后的焦虑与奋斗。
《浙江宣传》的题目是《敬我不能,尽我所能》:
每个时代都会有它的颠簸,当它传导至个体,我们的感受和困难是具象的。在一些年轻人的场域里,有挣扎,有徘徊,有迷茫。
主流媒体的语言也开始变得平易近人,文章娓娓道来,如同在和读者对话。对平凡人的困境表示理解,对平凡人的奋进表示赞赏,只不过,最后都要升华一下,升华到正视挫折、平常心态、继续奋斗等等。
因为身份背景的差异,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似乎处在平行空间里,各说各话。一些人试图用“真理”来影响他人,但是,时过境迁,从前的那一套理论也许并不适应当下的现实。因此,即使一部分人笃信,另一部分人却往往嗤之以鼻。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对“爱拼才会赢”产生动摇时,也许该反思的不仅仅是那些“不成功”的人。
20年前读高中时,每天被老师教育“读书改变命运”、“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那个时候所谓的“改命”,改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如今00后的孩子们,又有多少是黄土地的人家?即使有,他们的眼界早不是从前。互联网时代的孩子们,早已知道如今的现状,此刻再说“读书改变命运”恐怕只会招致一顿讥讽:“我现在过得挺好,为什么要改命?”
从主流媒体的只言片语中,我们能看到“踯躅蹒跚”、“彷徨”、“跌撞”、“焦虑”、“颠簸”、“困难”等字眼,这些词恰恰反映了大多数人的生存现状。
困难是人生的常态,毕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成功、成才,却很少学习如何“成人”。人生似乎就是一条路: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为了成才,我们学习各种技能,考各种证书,以便让自己有用武之地。而一旦没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
苦苦思索后,决定从“奋斗哲学”中跳出来,开始寻找另一条路。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读《毛选》、《论语》、《易经》、《理想国》等,为的是在“被定义”的时代里,做一个“不被定义”的人,活出自我。
金鳞化龙是一种精彩,当一条自由的鱼也是一种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