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剑阁峥嵘,其势未收,蚕鱼鸟道,劲锁高丘。扪参历井,苍崖胁息,瀑吼猿惊,白日深幽。谪仙笔落,星芒耀动,绝壁云开,鬼神发愁。千年谁解,登临妙意,云外长悬,太白轻舟。
拾翠羽·读李白《蜀道难》有怀
川道横空,云栈剑门风烈。 听猿声、九天呜咽。危崖蔽日,瀑飞如雪。 谁可越?唯见谪仙词阕。
醉墨淋漓,星斗秀章奇绝。 掷金樽、气吞吴越。骑鲸人去,碧霄长裂。 今古愁,都化蜀山千叠。
蜀道:盛唐时代的危机隐喻与精神突围
李白笔下的蜀道像一条巨蟒盘踞在华夏大地的西南腹地,其险峻奇绝的雄姿在"噫吁嚱"的惊叹声中撕裂时空。当我们穿透"难于上青天"的夸张修辞,会发现这条看似凝固的山道,实则是盛唐文明裂变的精神图谱。诗人在剑阁峥嵘处勾勒的不仅是地理的绝境,更是在盛世浮华中洞见的时代危机,在蜀道的九曲回肠里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精神突围。
一、山岳之形:自然奇观下的盛世隐忧
在"地崩山摧壮士死"的创世神话中,蜀道的诞生已然预示着文明进程的暴力美学。五丁开山的传说将人类征服自然的壮举与血腥死亡并置,暗示着任何文明跃进都需要付出惨痛代价。当诗人以"六龙回日之高标"形容山势时,太阳神车在神话中的折返轨迹,恰似盛世王朝难以突破的发展瓶颈。
那些"连峰去天不盈尺"的视觉压迫,在空间维度上构筑了令人窒息的封闭场域。飞湍瀑流的轰鸣声中,"砯崖转石万壑雷"的毁灭性力量,暗示着自然伟力对文明秩序的永恒威胁。这种威胁在开元天宝年间,正悄然转化为藩镇割据的现实危机。
山道上的"悲鸟号古木",与其说是自然界的哀鸣,不如说是诗人在盛世笙歌中听见的挽歌前奏。当"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生存困境与"锦城虽云乐"的浮华享乐形成荒诞对照,李白已预见到安史之乱前夜的危机四伏。
二、剑阁之喻:政治迷局中的精神困守
剑阁峥嵘的军事意象,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夸张中显影为政治博弈的缩影。这座天然要塞既是守护蜀地的屏障,也隐喻着权力结构的封闭与固化。当诗人警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时,已预见安禄山式的野心家正在盛世帷幕后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的血腥图景,撕开了开元盛世的锦绣外衣。这种暴力叙事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成精神共振,共同勾勒出盛极而衰的历史抛物线。李白在蜀道凶险中看见的,是帝国肌体里潜伏的腐败与危机。
诗中反复出现的"问君西游何时还",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归途追问,更是对士人精神出路的哲学叩问。当仕途成为比蜀道更险恶的危途,诗人的焦虑已超越个人际遇,升华为对整个士大夫群体精神困境的集体观照。
三、诗心之跃:浪漫主义的精神超越
在"扪参历井仰胁息"的极致体验中,李白完成了对物理空间的精神超越。这种以身体丈量天地的姿态,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转化为道家"乘天地之正"的逍遥境界。手可摘星的诗性夸张,实则是突破现实桎梏的精神宣言。
"蜀道之难"的九次复沓,形成排山倒海的语言势能。这种近乎偏执的重复不是修辞的贫乏,而是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持续突围。每个"难于上青天"的喟叹里,都包含着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思辨,最终在语言的螺旋上升中抵达精神自由的彼岸。
当"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愁容凝固为历史剪影,我们看到的不是消极的遁世,而是中国文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传统。这种在困境中保持超越姿态的文化基因,使《蜀道难》成为盛唐精神最悲壮的纪念碑。
千年蜀道如今已成通途,但李白在绝境中绽放的精神光芒依然烛照古今。当现代人在物质丰裕中遭遇新的精神困境,《蜀道难》启示我们:真正的危机永远不在崇山峻岭之间,而在人们丧失超越困境的勇气之时。诗人用浪漫主义的翅膀在现实绝壁上凿出的那道裂缝,至今仍是通向精神自由的秘径。
2025.02.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