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谈谈管理
在不同地域、圈子奔波的我们,就像在水中游泳的鱼,或在玻璃缸内,或在江河溪流,但万水同源,我们都属于大海。
管理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不可或缺
一晃二十多年,除了家,更多的时间是待在学校里,作为一名学生被老师和学校管理。也当过几天临时班长,但管理甚差,加上自己生性率意,我行我素,一心只读圣贤书,哪管同窗你我他,也懒得参加班级活动,可以说根本是个散兵游勇,“管理”二字实在与我八竿子打不着,让我来说管理,岂不是妄谈?但看了这几篇文章,又联想到自己的切身体验,管理这一概念在我的认知里被重新定义,我意识到,每个人或团体的生长消亡,其实都和管理密切相关。
其实我之前以为的管理,是最常见的对于人的管理,而事实上,管理的范围大得很,从宏观体系之国家社会,到中观组织之企业团体,在到微观组成之家庭个人,从思想意识到外貌形象,从志向职业到时间安排,可以说,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管理。没有有效管理的个体,注定被历史洪流吞没;没有组织和秩序的群体,其结局往往是全体溃灭。
然而,不是所有置身其中的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份角色,最初,我们只是懵懂的参与者,想到的更多的是感性体验,或者利益纠葛,很少想到对自己进行管理:未来走向哪里,做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追求怎样的人生价值?关于目标与规划,时间与金钱,家庭与事业,可能有的人思考了,做了,但是没有想到这是在对自我进行管理,可见管理有时是一种本能。
管理的目的与有效模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想到的管理的终极目的。其源于《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可穿越世纪而历久弥新,这四种目标依其先后顺序排列,古代是为士大夫的追求,今日亦可作为贤者之志,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有人说,“管”从“竹”,代表约束、限制,是为“刚”,“理”从“玉”,表示纹路、脉理,是为“柔”。管理管理,即是以“刚”束之,以“柔”化之。由此可见,有效的管理当是刚柔相济,而不能一直以权势相胁,或是任其自流,不得成器。即如水中之鱼,水为柔,载水之物为刚。无器盛水或器皿阴暗生苔都会影响器中之水,进而影响水中之鱼。若水质不堪甚至一潭死水,则实难求好鱼。因此,合适的器(刚)以及新鲜的水(柔)是为鱼族昌盛不绝的保障。
尤努斯的创见是改革性的,关键就在于他创造了完整的体系。他想拯救一批车辙之鱼,便将他们引到有活水的池塘,为他们换了个环境,重塑了生活方式,有了新鲜资源的鱼儿在一亩方塘内得以健康成长。
企业、团体的管理则如同治理一个有问题的池塘。它可能是鸡肋,内部不和,环境污浊。治理的理念则是,发现问题,引入活水(改变思想),种植水草(改变结构),为其设计好规则、组织和业务,建立投食机制(讲公平,比贡献),再浑浑噩噩就丢进条鲶鱼。
至于鱼儿自身的成长则更加有理可循。“褚橙大王”褚时健的干啥啥好经历和王明夫先生由高考得到的TPS(Task-Plan-Selfdiscipline)策略我们能吸收七八成就够了。他们都是十几岁时就自如地运用了这套方法,褚时健烧酒、卖酒的技巧与思量让师父都望尘莫及,其后持家、办厂无一不是经营有道,令人交口称赞。王明夫高考夺魁亦是下意识养成的习惯所致。他们在人生早期即已经内生出了上佳的自我管理、运营模式,而不少人人到中年还处于晕晕乎乎,随波逐流的状态,由此产生的差距更让人感叹管理之道的价值!
培养自己的管理思维
我追求的目标还在修身这一层次,但会有意识地思考、着手齐家。
目前最大的收获无非还是在于学习方面,关于考试的经验心得,我的经历和明夫先生类似,即确定目标,做计划,执行计划并总结反思。每日复盘、写日记更是在初中即已开始。那时也是心无旁骛,除了考试没有其他,但没有觉得苦觉得累,最多是觉得自己好笨。如果我能从义务教育中有所收获,那就是这些自律自省坚毅的品质了。
但计划的前提是有目标。
最好这个目标方向是正确的。
当我们还没有找到人生中为之拼搏的动力时,该怎么办呢?
明夫先生说得好,人生是分阶段的,前期播种,后期收获。上学,结婚,事业,家庭,我们不要考虑太多,做好当下的事情就好。其实,这不也是一种管理吗?
牛人天生就会管理自我,家庭,事业,所幸通过后天的学习也能习得,从自己着手,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当我们被管理时,思考如果我们是管理者会怎么做,有意识地训练会让管理思维逐渐成为我们的习惯,会帮助我们建立全局思维,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以及促进团体更好地运转。
最后,不管在哪个阶段,我们都要管理好自己,包括原则(红线),身体,精神,信誉,目的,精力,时间,执行,反思,角色的责任与义务等等,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人才能担当得起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