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毛诗序》说此诗为:“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诗歌层次分明。前三章组成第一个层次,陈说“靡哲不愚”的普遍道理,从正反两面进行对比;接下来的六章和最末三章构成了第二和第三部分,从正反两面深入分析,苦口婆心地告诫,反复致意。首章先从哲和愚的关系说起,“抑抑威仪,维德之隅”,采用赋法,从哲人形象写起,并进而引出“靡哲不愚”的谚语,作为提纲挈领式的文字。次章从内外政策说起,告诫子孙要做到以德服人,外修文治,内修德政。第三章诗人不遮遮掩掩,直斥当今君王之“愚”。“兴迷乱于政”、“ 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弗念厥绍”,多是无道之举,迷乱之政兴,道德之风坏,骄纵酒乐,不思治国。此章诗人指出了君王的平庸无能,内不能主持国政,外不能抵御外辱。
诗人在第四章中提醒子孙不要迷信上天庇佑,要整顿甲兵,勤于政务,防止外敌入侵。第五至第九章中,诗人强调慎言慎令,言论政令都要合乎民意,而且需要认真听取民意,如此才会得到人民的认可和信服。总而言之,诗人认为只要自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不用担心别人的指责。
后三章中诗人直呼“小子”,既有对子孙不听自己忠告的忧虑,又有长辈对后辈们殷切的希望。子孙依然浑浑噩噩,不明自己良苦用心。在忧愤中诗人结束了全诗,警告子孙当前天下危难,四方多事,应该听从劝诫,如此才能保存自己的封国。
诗歌结构严整,典雅厚重,忧愤多变的语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诗人作为一个长者,见多识广,博学多识,富有智慧,语气在前部分诗歌中显得雍容和缓,见识高妙,感情真挚,随着感情的加深,诗人情不自禁地对子孙们的行为产生了忧愤之情,显得急切。此外,语言精练,富有警醒意味。诗人用“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作比,说明言论谨慎的重要性。用浅显易懂的事物说明了深奥的道理,可谓诗中充满箴言道理。
诗人从“靡哲不愚”推演出一套普遍的人生哲理,说明哲人都会有愚昧的时候,就更不用说常人了,因此把后天对人的影响和改造上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诗人高人一筹的认识在于,他跳出了“王者圣人”、“受天命”的条条框框,看清了君主也需要加强德行的学习,从而揭开了统治者身上的神秘面纱,反映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