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正在地铁等直梯,一位年轻妈妈推着婴儿车走到我的身旁。一个可爱的小男婴躺在里面,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
妈妈站在推车后,大概是等得不耐烦,弯下腰用双手捂住孩子的脸蛋,上下揉捏。小男婴竟然转过小脸,眉头皱成了一团纸,满脸嫌弃。
“小坏蛋,我就是要弄你,怎么样,怎么样”女人边说边继续揉捏可怜的小脸蛋。小小年纪,就像动物一样被玩弄,那场面看得实在叫人难受。
生活中,这样极端的行为也许并不多见。但是,把孩子当成动物养育,似乎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文化”。
我们自知不像那位妈妈过分,但也许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对孩子造成伤害。怎样察觉和判断养育孩子的心态、行为、习惯是否在正确的路径上呢?
语言是人存在的根本
刚怀孕的时候,一个有多年助产经验的朋友告诉我,平时多跟肚子里的胎儿说话,其实他能听得懂。
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我很惊讶。直到最近我看了《请正确跟孩子说话》,才明白这么做有用而且非常有必要。
作者是法国家喻户晓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弗郎索瓦兹 多尔多, 她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儿童的心理研究事业,影响了整个20世纪,我国目前流行的胎教、婴教的许多理念都来自她。
多尔多平生三大贡献之一,是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推向人的早期——童年,认为人是一种语言的存在,是语言的人,即便不会说话的婴儿。她特别指出,胎儿一旦形成,就具有语言功能,对父亲和母亲的声音尤其敏感。
多尔多甚至认为,在妊娠期间,母亲应该经常和胎儿说话,缺少这种互动,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这些年胎教在国内十分流行,很多孕妈在孕期做胎教,包括放音乐、讲故事、抚摸……但很少人去深究这背后的意义,往往难以坚持。其实,和胎儿对话,就是在生命之初就把他当作人类生命来对待。
把婴孩当作一个真正的人
前面提到的这位助产士朋友,有一个4岁的可爱女儿,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不仅跟父母,跟所有人都能产生连接。每次看到她,仿佛能感觉到那小小的脑袋转动着,思考着,轻易就从人群中跳脱出来。
平常接触中,我发现她们母女的相处方式很特别。妈妈把小女孩当作大人一样交流,遇到意见分歧,会用商量的口吻去解决问题;还会设立明确的规则,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不该做。
因此小女孩特别懂事,不像一般小朋友总会利用哭闹来达到目的,而是主动沟通,通过商量和大人达成共识。
我跟先生忍不住向朋友讨教,这是怎么做到的?她说,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跟她介绍一切事物,包括是什么?对的错的、好的不好的……不要把她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要教她认识这个世界。
这让我想起多尔多的第二大主张:从婴儿开始,父母就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用准确的语言跟他解释他接触到的一切,准确地表达实物、实情、实感。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发展。
现实生活中,大人们出于避嫌、忌讳、不好意思等种种考虑,对很多事情往往忽略“用准确的语言”的重要性,甚至敷衍了事。这样有意无意的做法,其实已经对孩子造成了“蒙蔽”的伤害。
满足欲望,不只是需求
最近心理学家武志红所写的《巨婴国》引起极大关注,成为2017年热议的话题。
他认为,大多数中国成年人心理水平其实是婴儿。中国人之所以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的需求涨到很高的地步,并因此发展出复杂的行为和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防御。这是人们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
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
根据多尔多的主张,人类是建立在需求、欲望和关系三个要素之上的。“抱抱我、看着我”实际上指的是人类的欲望。
孩子成长到1-3岁时,会经历人生的第二次“断裂”——断奶。这时候孩子的嘴巴更加自由,为说话腾出了更大空间,父母责任帮助小孩渡过断裂期——应该多跟孩子说话。
这里所说的“说话”跟“抱抱我”“看着我”都属于“欲望”的范畴。父母满足孩子吃喝拉撒是需求层面的,只能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两个不同身体的交流。如果孩子在愉快和不愉快时,不能感受到身体之外的交流,是没有象征生命的,就跟动物没有多大区别。
只有真正通过语言、眼神、身体抚触等进行交流,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欲望,才真正进化成为人。
“人是语言的人”“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人”“断裂”是多尔多历经数十年临床经验和研究工作为儿童事业做出的三大贡献。
对于每一位普通父母而言,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学的底层知识,也许在育儿的道路上,能更冷静地应对孩子的问题,少走一些弯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