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建立在相对公平、等价的基础上的道德,道德就是不道德,就是耍流氓。比如子孝是要以父慈为条件的。但这样一来还是有问题,似乎人间的一切都变成了交易。情变的一文不值了。
所以我们讨论道德的实质。美德不考虑社会的交替。因为中国的礼制和仁义都是儒家后续发展的哲学最后形成稳固的行为准则,潜在社会观点。是吗?我们讨论你要如何实现美德?也没有情义与否,情义依旧是相互的评价标准。如果你达不到双方的这个标准,那么就会出现矛盾。你多我少。你付出的比我少等等。计较。阴谋等等。所以我们拨开中国人习惯养成的社会俗套,还原义。义在孔子表示做恰当的事情。义不是双方,它是单方面的。

道德是每一个人根据的世界观走出来的道路,而社会这个群体极大限制了主观能动,形成一套稳固的,约定俗成,潜在的,默认的,持久流传的最大公共约束,并且明文公告,再后来,历史上,不断出现新思想,新学术,新发展,新技术。那些学术思想又以附加含义,舆论宣传等方式丰满这样的明文公告,而大众依旧自己的判断乃至利益进行传播和进一步稳固。长久以来。一个国家局面上的的复杂的道德要求如此成立了。

我们需要切断社会局面上的道德,才可以自由,完全地健全自己的美德。健全自己的美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和世界相处,和世界相处好,那么,一个,两个,每一个人都如此训练自己,以达到和世界相处的能力。一个新的道德可以建立了,一种凌驾于相对公平,等价的道德,一种实行起来不需要过分考虑交替公平的道德,一种思想超脱以基本的道德局面。在我看来,道德是发展的局面罢了,而如今。寻找自由人性,觉悟人生,突破行为,虚伪,情义相待的藩篱,需要重新建立一个局面。
觉悟自我,自己的行为可以为他人带来亮光。可以以平和面对邪恶和利益,那么,脚下是新道德的土地。有些事情并不需要我们考虑太多。我们可以简单一点。比如,我们以超脱理解世界,而非以利益和邪恶理解世界。虽然,大众不是善良的,但我们自己扩大新道德了版图了,不是吗?我们不容忍邪恶,但也不制造邪恶。
我们可以在原道德的基础上,讨论新道德。道德约束的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来自主动和相待。这两个方面的不稳妥导致纠纷。而这纠纷可能成为双方角逐的势,是口舌厉害的凭据。逐渐纠缠在一起。社交圈划定,人生在纠缠中莫名流失。如同黑布一样。
所以,我们管不到他人的行为,但我们可以觉悟自己,在觉悟自己之后,我们才可以有能力选择智者一样地活法。
原因是,我们不需要考虑太多复杂的外在的势,因为超脱的人并不在相待和主观利益中开始自己的行为,解除自我的束缚,对于外在他人附加的势,我们可以不予理睬,劝导,或者回避,原谅。我们在超脱中,简单的行事使我们更有自由去处理自我。
我们可以简单选择十条准则
布施 善德,出离,智慧,精进,忍辱,诚实,决意
慈爱,平等。
以保证和平的外在环境。新道德的立足是超脱相待以及超脱自主行为带来的邪恶。
要对治邪恶和利益,要明白自身。从实知自身和外界的关系开始。明白对世界认知的开始,对世界认知的结束。良好认知的培育。直到,切断所有认知,只到从不断实知认知中,体会停止对事物的认知的愉悦。如此。当你对事物生起心思,这种心思超越了善恶,超越了愚昧和利益。因为在实知中,他已经具备明辨各个心念的能力,另外,他切断和身心同外界发生关系的道路,获得一种对身心奥秘的了知,他了知外界和身心发生关系的症结,实知从身心开始,世界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和身心的关系。这是一个结。
当他从切断开始,从发现结的开始。他获得一种全面的信心去超脱。那么,他开始懂得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同样,他也懂得,人和社会的关系。他实知而行,也就,不再需要礼制的约束。因为他超越了利益和邪恶。
道德的实质在于对世界的理解,而人民需要道德约束的原因是自己不实知,自己的行为和他人行为的不良相互会导致矛盾。没有纷争,道德的约束也就因为超脱而形同虚设。
这样的新道德,如同一块黑布。由于人的情感堆积来自对外界的黏着,对人群如同敌人获得利益,对世界不深入理解。而不成为可能。
网友评论